運用互聯網+ 專業實惠兒女放心 去年,家住思明區的87歲老人陳玉峰配備上了智能血壓儀,每月只要支付1元的使用費,她患有高血壓但子女不在身邊無人照顧的難題就輕松解決了。 通過智能血壓儀,陳玉峰老人每天血壓的測量結果都會通過“i歡孝”手機APP實時傳送到廈門養老服務信息化平臺,可實時監控,還可通過大數據分析其健康狀況,將監測數據和分析報告即時發送至其子女的手機APP。“如果血壓高了或兩三天沒測量血壓,客服人員就會打電話咨詢,兒子也會知道,晚上急診還有陪診服務。”陳玉峰說。 與“空巢”家庭類似,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上班族因為工作無暇照顧老人,也普遍面臨奉老難題。2014年,廈門被確定為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和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地區,信息化平臺建設被提上日程。同年4月,廈門在全省率先投入使用養老服務信息化平臺,承接和協助民政部門進行社會化養老服務。 這一平臺高效整合了全市各類養老服務資源,以信息化和智能化呼叫服務為核心,打造線上、線下互聯互動的養老“O2O”新模式。平臺開發的手機App“i歡孝”可與多種智能終端相結合,為老人建立健康數據檔案、健康分析報告等,讓子女隨時打開“i歡孝”即可了解父母健康狀況。這意味著,下載“i歡孝”,老人可享受到家政、健康建議等服務,子女則通過APP隨時對父母健康進行實時監測和及時報警,為緊急救援提供良好保障。 與“i歡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是,養老服務信息化平臺還推出了智能腕表、跌倒報警器等設備,它們都可以實時、主動監測老人身體情況,實現緊急救援“一鍵通”,讓子女全天候了解和掌握家里老人的活動信息、健康信息、位置信息等。如果老人出現意外跌倒、身體異常等危險情況,系統將自動報警定位,并與呼叫中心、社區助老員、老人親屬、120等實現聯動緊急救援。 這個“高大上”的養老信息化平臺,老人使用起來會不會有難度?考慮到老人的接受能力和使用習慣,在平臺投用的同時,廈門在全省率先開通了“12349”養老服務專用號。“12349”熱線與養老信息化平臺連通,24小時接聽來電。老人有需求時,只需撥打12349告知平臺,平臺會根據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安排社區助老員或各類加盟服務商直接承接服務。 扎根“朋友圈” 親友相伴老人開心 踮腳、旋轉、后仰、再旋轉……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一名62歲老人能夠跳出如此優美的舞步。6月29日,廈門室外最高溫度達到36度,家住福海社區的鄭麗珍卻依然準時來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與許多社區老年朋友們一起跳舞唱歌。 有專家認為,居家養老是經濟高效的養老服務方式。如果養老服務能以居家為基礎,用社區做依托,組織醫護人員和志愿者將養老服務延伸到社區和家庭,不僅減輕了失能老人家庭負擔,養老服務資源的配置也更為高效。 廈港街道轄區面積1.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7萬,其中,60歲以上老人8345人,約占街道總人口23%。針對這樣的情況,2014年11月20日,依托于社區的廈門最大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正式投用,總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 中心委托中心理事會統一管理,社工機構抓運營、愛心工作室促協作、志愿者共同參與的運作模式,讓“社會管理減負、社會矛盾減少、財政支出減輕”。同時,中心敞開大門接納群眾建議,引進愛心企業,為轄區人口近1/4的老年人、殘疾人等無償提供生活照顧、文體培訓、日間照料、身體保健、休閑娛樂、咨詢服務等六大類31項服務,截至今年5月,共計服務居民50151人次。 “老人如果離家養老,就相當于老樹拔根,這會加速老年人的衰老,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就會逐漸消減。”廈門市市民養老服務中心主任劉方曉如此認為。而在廈港街道養老中心,老人們普遍反映“幸福感增強”,這與老人沒離開熟人圈子,不易產生孤獨感有很大關聯。“中心就像我們的一個‘據點’,老年人需要自己的朋友圈,人熟是寶。” 鄭麗珍說。 事實上,社區居家養老也帶來了“蝴蝶效應”,許多老人發揮余熱,幫助社區其他居民。廈港街道80多歲的莊建金老人就在中心設立了工作室,專門為居民免費補鞋;居民莊美嬌也把所在社區的腰鼓隊帶到了中心,更無償提供超過20個腰鼓給社區居民,帶領中心的成員一起打腰鼓,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
相關閱讀:
- [ 07-04]市委副書記洪碧玲到掛點社區高林社區講黨課
- [ 07-03]廈門鎮海社區黨委書記蘇江圳帶領居民改造小區
- [ 07-03]廈門溪東社區:說說一個“愛心媽媽”的那些事
- [ 07-01]為方便居民出行 集美試運行4條社區公交線路
- [ 06-30]廈門殿前街道馬垅社區開展"兩學一做" 學習海堤精神
- [ 06-30]湖里工業園區管委會攜手禾緣社區 共建幫扶創和諧
- [ 06-30]湖里禾山街道領導進社區講黨課 與居民分享學習心得
- [ 06-29]集美文明創建暗訪團啟動 首期測評重點選定社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