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插柳 感悟故事的力量 在“花開”并沒有如愿“開花結果”之后,陳奕雍和團隊嘗試了另一款慢交友軟件——犀牛故事,這一次,他們成功了。 “2014年初,我把自己奶奶的故事寫成了微博放在網上,沒想到帖子意外火了,幾天內獲得了幾百萬的閱讀量,還有不少轉發和評論。”至今說起犀牛故事,陳奕雍依然覺得有太多意外。作為一個理科男,他初次體會到了故事的力量。他意識到,在這個人人都可以創作的年代,故事是很容易引起傳播和轉化的,相對于別的產品,故事的用戶獲取成本很低,因此,他有了新的創業想法。 犀牛故事定位為一款社交軟件,在App Store里也放在社交品類中,但是有了之前開發“花開”軟件的經驗后,陳奕雍明白,在這個內容為王的時代,犀牛故事的競爭力還在于“故事”。 于是,花開網絡科技從最初創業的4個人,迅速成長為15人,僅內容方面就有4名作家和3名插畫師。陳奕雍還請來了作家、廈門“晴天見”冰淇淋的創始人張春作為犀牛故事的主編,“她的加入給我們的App注入了生命力。”陳奕雍介紹說。 2014年7月,犀牛故事App正式上線,當月便成為App Store首頁推薦。之后不久,張春一篇與此前“花開”App有關的趣事在知乎上發表后獲得了近十萬的贊,這也為犀牛故事積攢了一批用戶。 “從開始到爆發,我們沒有做過任何付費推廣。”在陳奕雍看來,犀牛故事的成功再一次說明了故事的力量,而這一切都讓他倍感幸運。據介紹,目前犀牛故事已有用戶500萬,并且大多相當活躍。去年,團隊開始建立渠道梳理,得到小米、華為、錘子等首頁推薦;進行諸如新書首發的合作,到知乎的“鹽club”做展示,與廈門當地藝術西區合作等。 將故事放入社交里,在國內還沒有過,陳奕雍認為這是個大有可為的市場空白。而以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為模式的犀牛故事與市場上的同類產品相比,也具備自己的競爭力,“我們的創作者比例很高,一般的UCGApp的創作者比例只會占到1%,而犀牛故事的這里比例高達15%。”在犀牛故事的創業團隊和用戶看來,這個平臺更像是一個圓夢的地方,在這個資訊和信息全面爆炸的社會里,還有一塊真實而安靜的空間,可以給中小創作者和普通讀者來做夢。 扎根廈門 看好以“美”為產業 從軟件園一期搬到如今可以看到鼓浪嶼和演武大橋的沙坡尾,犀牛故事廈門的辦公地點也因為“美”,成為了全國各地犀牛創作者來廈門必到的“景點”。 在陳奕雍看來,美也是犀牛故事的特質之一。“犀牛故事生產‘美文’,而這樣的產品也只有在廈門這樣的城市才能根植。”陳奕雍說,就像美圖、美柚、美家幫等一批“以美為業”的廈門企業一樣,這座城市獨特的環境,為這些創業項目提供了發展的土壤。 扎根廈門,犀牛故事也在一步步走出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 “長期以來,創作者是一個松散、孤獨的個體,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他們得以通過各種平臺聚集到一起。犀牛故事也是這樣的平臺。”陳奕雍解釋說,現在,犀牛故事每天平均有700多個故事在產生,但是聚集的創作者越多,生產的產品越多,他們遇到的問題也越多。比如,平臺上的大多不是非常知名的作者,素人作家在對內容的價值判斷、商業運營上,仍然非常需要專業的服務,包括版權、出版渠道等在內的一系列創作者經紀人服務,成為犀牛故事運營、拓展的重點。 目前,犀牛故事目前已經和公證部門建立合作,將會為平臺上每個簽約創作者做數字認證,以保護創作者權益。同時,他們也在探索做一些延伸的經紀服務,比如,為簽約創作者做版權經紀,包括書籍、影視、游戲等等。至今,犀牛故事已經簽約15本書,1本已經順利上市,總簽約冊數達54萬冊。此外,他們還和十余家影視機構建立合作。 “我們最懂創作者,因為我們本身就是。”陳奕雍說,提供上述服務需要對內容的精到理解,同時又要具備深刻的市場的洞察力和豐富的運營經驗。犀牛團隊基于這樣的認識和判斷,集合了來自創作者、內容運營者等多方面的團隊力量,他們希望做最好的中文類型文學原創平臺,可以為創作者提供服務,讓創作者體面創作、體面掙錢。“犀牛故事將在7-11月開啟一場主題名為‘在故事里相遇’的犀牛創作者大賽,以此挖掘和吸引一批優秀的創作者加入。”陳奕雍說。 |
相關閱讀:
- [ 07-03]廈門海滄創業廣場舉行的“眾創開放日”活動
- [ 07-01]首屆中國地理信息技術創新創業大賽啟動 歷時半年
- [ 06-30]廈門海滄:喝機器人泡的咖啡 聽名師講創業故事
- [ 06-30]海滄創業廣場"眾創開放日" 到海滄和創客親密接觸
- [ 06-28]廈小微企業可申報創業創新示范基地 截至7月15日
- [ 06-26]誠毅學子創業已獲兩輪融資 畢業典禮分享創業經歷
- [ 06-25]贏創業大賽冠軍可獲價值億元獎勵 參與人數達五萬
- [ 06-25]“互聯網+創業大賽”廈門分賽場啟動 冠軍可獲億元獎勵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