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鷺島最美的那道風景
自發,源于自愿
日前,市民許阿姨一進入思明區蓮前法庭大門,法庭義工黃琳娜就面帶微笑迎了上去。
“您好,有什么可以幫您嗎?”“三號法庭在哪里?”“哦,在這邊。”黃琳娜一邊指向三號庭方位,一邊說,“您先坐一下,開庭了我叫您。”當許阿姨坐下后,黃琳娜又馬上為她倒上一杯茶水,在沁人心脾的茶香中,許阿姨原本緊張的情緒得到了舒緩。
法庭義工,思明區法院與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2013年9月合作推出的項目,是全國首個法庭公益志愿服務項目,也是思明區城市義工這個年輕的草根志愿服務組織逐步走向成熟的標志性事件之一。因為,從那時起,義工們逐步在服務社會中找到共識——做義工不要流于形式,只要能夠幫助別人,任何方式都允許嘗試。
正是基于這一理念,2015年3月,南普陀寺、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聯合向廈門市發起善心善行365的活動提議,70余名城市義工加入其中,把文明行為指示語改編成“萌版”的指引牌,用引導加勸說的方式,向中山路上的市民、游客發起倡導。
在各個社區里,思明區設立的義工社區志愿服務小組應需求而生。義工楊冬梅是一名公務員,特長是心理咨詢,社區里的居民有啥不開心都找她說;義工蔡普南經營著一家現實版的“開心農場”,經常組織小朋友開展戶外活動;義工楊兩山組織企業員工一起學手語,讓更多人學會與殘疾人做朋友。
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還與思明區“民生110”形成互動,參與社會治理創新,提供更多的社會公共服務,形成更廣泛的公共服務平臺,進一步形成精神認同和守望相助的社會氛圍。
規范,確保長效
“志愿者是社會管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社會應該善待他們,并借助完善的規制,鼓勵他們、引導他們。”廈門大學社會學教授朱冬亮認為,社會對志愿者的認知與接受程度,關系到日后志愿者團隊的發展和壯大。
王忠武,從一名獻血積極分子到思明區最大社會志愿者組織的帶頭人,他已經積累了18年的志愿服務經歷。在他看來,志愿者團體是一條紐帶,一方面讓有愛心、有奉獻精神的人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另一方面,它又能幫助政府完成很多因人手不足而被擱置的公共服務。
為了推動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規范化,真正做到有組織、有活動、有陣地、有制度、有作為,2013年12月,思明區成立了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而后,隨著一期期活動的持續深入開展,他們定期召開義工分享會,互相交流心得與經驗;在活動中進行具體分工,嘗試擔任活動策劃、活動協調員等,以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為了打破志愿服務的臨時性和零碎化,2014年3月,思明區又出臺《城市義工協會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了義工注冊管理的細則,同時實行了義工試用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思明區還設立了義工數據庫,對每一位義工的個人信息進行分類登記,義工們可以在服務時間里,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自行申報服務崗位,服務不同的人群;同時對義工實行星級義工晉級認證制度。在制度表上,注冊要求、服務規范、服務項目、權益項目、晉級表彰、責任歸屬等細則都規定得十分明確。
如今,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的星級義工已經達到近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