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項目示范村田拐村一片生機盎然。(本組圖/本報特派記者黃嶸攝) 廈門援建的海原縣圖書館。 海原縣麻春新村的村民熱烈歡迎廈門客人。 20年來,廈門幫助海原縣、涇源縣完成招商引資投資金額近5億元 廈門幫助當地培訓未就業農村勞動力及農村專業技術人員6000多名,骨干教師200多名,黨政干部270名 廈門市共派出9批援寧工作隊,31名掛職干部和200名支教老師 廈門日報訊 (本報特派記者 藍碧霞 )1996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福建與寧夏開展閩寧協作,相隔三千多公里的廈門與寧夏西海固地區,從此建立起密切的聯系。 20年來,廈門市、區兩級財政共投入對口幫扶的中衛市海原縣、固原市涇源縣的資金和物資累計約1.6億元;援建236個項目,幫助完成招商引資投資金額近5億元;培訓未就業農村勞動力及農村專業技術人員6000多名,骨干教師200多名,黨政干部270名。廈門市共派出9批援寧工作隊,31名掛職干部和200名支教老師。 近日,記者隨市領導赴寧考察調研對口協作工作,在海原縣、涇源縣采訪,真切感受到這里的群眾,對廈門深厚的感情。“醫院、學校、圖書館是廈門幫我們建的,節水灌溉技術是廈門教我們的,公園、廣場是廈門援建的……”當地干部說,開展閩寧協作,蓋房打井、篩土平田、修渠通路、建設揚水站,溫棚里長出了菌菇,戈壁上種出了糧食,當初的不毛之地,如今氣象萬千。 田拐村從貧困村轉變為示范村 田拐村,一個回族村落,村里的人家都姓田。這個位于海原縣史店鄉的山村,2015年以前,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建檔貧困戶,村民們基本上都住土房、蓋土墻,生活環境惡劣。 去年,田拐村被列為閩寧項目示范村,廈門市幫助海原縣對這個村進行整村改造,建設新村,發展紅梅杏產業。昨日,我們來到這里,看到的已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家家戶戶紅瓦青檐,同色磚墻,同款大門,配套太陽能熱水器和養殖棚圈。村道上安裝了路燈,村里新建了活動場所和民俗展廳。水泥路通到村口,村里人有的做起運輸,有的外出打工,還有人種草養畜,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基本實現了脫貧。 田成順,村里的一個養牛戶,敞開大門迎入了來自廈門的客人,他熱情地帶大家參觀養殖棚圈,開心地告訴我們,去年政府提供補助,家里拆了土房建磚房,還種下40畝紅梅杏,三年后這些果樹就能掛果,為家庭帶來穩定的收入。 海原縣縣長許正清說,田拐村海拔1700多米,氣候適宜紅梅杏成長,以前,村民就有在庭院種植杏樹的傳統。縣里因地制宜,建立紅梅杏基地,配套供水和道路工程,引導農民種植,目前全村種植1萬畝,預計三年后能帶來將近1億元的年產值。紅梅杏春季開花,夏季結果,秋季紅葉,隨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民還可以發展農家樂,打造旅游觀光村,拓寬增收渠道,逐步實現致富奔小康。 |
相關閱讀:
- [ 04-18]福建歷屆援寧掛職干部座談會召開
- [ 09-19]援寧、援三峽庫區干部迎送座談會召開
- [ 05-26]福建援寧掛職干部座談會召開
- [ 10-28]援寧掛職干部座談會在銀川召開
- [ 07-27]副省長陳榮凱帶領第八批援寧干部履職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