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區黨建富民強村示范基地。(張天驕攝)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王元暉 沈彥彥 翔安記者站 林瑞聲余慶東)7幢由村民捐作公共活動場所的紅磚厝,古色古香但煥然一新,倒映在蓮塘湖清澈的水面上。翔安區內厝鎮蓮塘“清風會”會長林水簿和他的同事林福音、林水煙、林特選、林深,如今每天一早都要在古厝掛著“清風蓮塘促進會”牌子的辦公室開個“碰頭會”。
去年剛剛從蓮塘村支書崗位上退任的林水簿說,作為備受外界矚目的村務第三方監督評議平臺,“清風會”的主要職責,除了議村里的大小事,便是參與黨務村務的考核評價,對共同締造實行“兩評兩促”:評項目、評干部,促勤、促廉。
基層村(社區)該如何治理?翔安區的思路是,黨支部這個“核”與“多元”的社會組織同樣關鍵,而只有“一核多元”,才能真正匯聚起全區共同締造的強大合力。“一核多元、協商共治”的治理模式,如今早已嵌入了翔安社區治理的每一個角落。
放眼整個翔安區,五年來,在鮮艷黨旗的輝映下,這里的廣大黨員干部身先士卒,全力以赴,用責任與忠誠完成了一份份時代答卷。
產業發展、新城建設和人民生活“三個新跨越”——翔安區第三次黨代會提出的這一目標在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主旋律中順利實現,如今,在這片熱土上“全面開花”的,還有這些年翔安堅持不懈推進的基層黨建。而這,也勢必成為“美麗廈門·典范翔安”從藍圖走向現實的最強勁的動力。
整體推進
打造基層黨建特色品牌
金光閃閃的獎牌,映襯著翔安區奮戰在美麗鄉村建設第一線的村(社區)負責人的自豪的笑容。不久前,該區2015年度10個“五星級”村(居)、24個“四星級”村(居)無疑是領獎臺上最耀眼的“明星”。
翔安的思路很明晰:通過評星定級、嚴格獎懲,實現村(居)科學動態管理。不僅如此,這些年,他們還通過村(居)黨組織評星創“五好”(領導班子好、黨員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工作業績好、群眾反映好),探索黨員積分創“五優”(政治素質優、工作業績優、作風形象優、遵章守紀優、群眾評價優),開展“兩述兩評兩公開”,形成黨員、群眾、組織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
現在,澳頭黨員蔣振風家門口的“黨員示范戶”的“金字招牌”,特別令人羨慕。這些年,翔安區堅持把黨員示范崗、聯系戶、義工隊“三項活動”,作為落實“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重要載體,融入到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和精準扶貧工作中。目前,全區村居設置黨員示范崗960多個,建立黨員聯系困難群眾1100多戶,建立黨員義工隊130多支,黨員的表率作用在服務基層群眾中得到充分發揮。
翔安的村居星羅棋布,但讓外界有些驚訝的是,2014年以來,該區沒有收到一件因公開不到位而出現的信訪投訴,2015年村居換屆中也未出現一例因不透明引發的信訪案件。這里的“陽光村務”,把村居的運轉全部暴露在陽光下。
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今天,“清風蓮塘”、“產業何厝”、“創業山頭”等基層黨建品牌,讓越來越多的人津津樂道。翔安著力打造的“一村一品牌”,就是要強化“村村有特色”,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揮黨建的引領作用。
心系民生
建強“堡壘”實現富民強村
23盞明亮的路燈,最近照亮了大嶝嶝崎社區居民們夜行的路。而在不遠處,社區內湖環境整治工程也已經順利完工。
這個例子說明,哪里的基層老百姓有需要,翔安就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傾斜到哪里。這些年,該區將村黨組織運轉經費提高到每年6萬-12萬元,城市社區則達到每年20萬元以上。
讓老百姓最關注的,當然是翔安區強力推進的“黨建富民強村”工程。近年來,該區通過“三個一”(一位區領導掛鉤、一個部門結對、一個項目支撐)舉措,結合各村居實際,積極探索村居集體經濟“連片發展、資源開發、物業經營、鄉村旅游、村企共建”的“五種模式”。
其實,正因為有了這種“造血”功能,翔安曾經的貧困村開始一個接一個地走向富裕之路。2015年,翔安區村居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居實現全部轉化,而在今年年底,全區村居年集體經營性收入將全部超過10萬元。
這些年,梳理翔安黨建的工作重點,“黨建富民強村”工程總是赫然在列。在翔安區看來,只有村財殷實了,所有村民才能共享發展成果,他們也才能擁有更多的“獲得感”。
【特寫】
果農的“錢袋子”鼓了
文/記者王元暉沈彥彥 翔安記者站林瑞聲蔡江沈
一輛輛滿載著火龍果的貨車,從大宅村口加速駛過,僅昨天一天,就有近6萬斤的火龍果被輸送到全國各地。
最近的翔安區大宅社區總是紅彤彤的,火龍果耀眼的色彩,不僅映紅了這片“紅土地”,也輝映著當地果農樂呵呵的面龐。幾天前,又大又甜的大宅火龍果正式采摘,今年,當地不僅產量增加,批發價也創下了每斤近4元的“史上之最”。
這是大宅果農們曾經所沒有想到過的,在往年的這個時候,為了給他們辛辛苦苦培育出的果實找到銷路,他們常常一家老小挑著擔子,沿路叫賣,銷售量卻還是不盡如人意。
這所有的變化,源自翔安區為果農們“量身定做”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山林、果園、蝦池等自然資源,通過入股或租賃等方式盤活集體資源,實現集體土地的集約化經營,促進村(居)集體經濟收入增長”,今年就明確地寫入了翔安區“黨建富民強村”的工作計劃。
昨天,記者來到這片“紅土地”探訪時,大宅火龍果合作社負責人陳金發正忙著接電話——一個電話剛放下,另一個電話又來了。陳金發說,這都是收購商打來的,大宅火龍果這幾天集中上市,蜂擁而來的收購商都排起了長隊。
無論是在村口、田地里,還是在火龍果合作社的大門邊,都可以留意到三五成群圍坐在像小山一樣的火龍果旁的農村婦女。她們一邊把采摘下來的果實分揀裝箱,一邊大贊黨的富民強村好政策。
大宅火龍果越來越有名,談到這點,陳金發抑制不住心里的興奮,他介紹,現在不僅是大宅居民,就連周邊十幾公里外的農民也紛紛前來加入合作社——在他們看來,有了政府的扶持,自己的增收就有了最為穩固的保障。
事實上,這幾天,在新鮮火龍果高調落地的同時,一條嶄新的產業鏈卻在大宅社區悄然延伸——把火龍果花曬干后制成花茶,成了火龍果合作社增進農民收入的大膽嘗試。
捧著紅紅的火龍果,如今大宅農民的心里比蜜還要甜。他們的經歷,只能算是這些年翔安區“黨建富民強村”的一個縮影。其實,翔安區探索村居集體經濟發展的“連片發展、資源開發、物業經營、鄉村旅游、村企共建”的這“五種模式”,每一種都聯結著累累碩果,每一種都蘊藏著耐人尋味的故事。
不過,從更寬的視野來看,無論是哪一種模式,指向的都是一個共同的目標——讓農民們的“錢袋子”盡快鼓起來。而這,不也正是翔安區“黨建富民強村”最重要的落腳點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