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單一,收入結構仍需調整 當然,海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個構成部分也有需改善之處。以就業為例,盡管工業園區帶來制造業、批零貿易業等行業的勞動就業機會,但當地失地、失海農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再就業的首選大多局限于市政建設行業,就業選擇范圍相對狹窄。 “發展職業教育,提升勞動人口的就業創業能力和產業素質,農民收入才能隨之穩步增長。”黃學東說。 另一個問題在于農民可支配收入來源較為單一。從數據上看,海滄農民工資性收入與經營性收入占比高達84.56%,而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分別僅有1420元與1980元,占比為6.45%、8.99%,收入結構還需調整。 在業內人士看來,財產性收入所占比重較低,說明農民缺乏投資的技能和較好的再投資渠道,無法很好利用自有資本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 怎么辦?黃學東認為,從持續有效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當前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應放在保證三次產業間的協調發展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另一方面,應以發展集體經濟項目為突破口,統籌規劃集體經濟項目用地方式,建立農民共享土地增值收益機制,實現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海滄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該區正在醞釀《扶持發展村(居)集體經濟項目的若干意見》,今年將以“一村一策”模式推進“黨建富民強村”集中攻堅計劃,將村集體收入(不含補助)20萬元以下的10個村居作為重點幫扶對象,力爭全區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近9%。 記者手記>>> 基礎雖然獨具經驗足可借鑒 海滄的工業化、城鎮化程度高,城鄉加快融合發展的態勢日趨明朗。另一方面,農業人口少,還有不斷減少的趨勢。俗話說“船小好掉頭”,當地的實際與優勢,有利于審時度勢,搶占政策先機,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對其他區縣而言,要想在短時期內取得這樣的成功并不易,畢竟,不少區縣農業人口多,城鎮化率不高。不過,模式雖難以復制,海滄抓住上級部門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部署與休閑農業規劃的契機,結合實際發展農家樂、民宿等做法和經驗,卻值得借鑒。例如,抓住機遇,當機立斷,立足自身優勢打造適合本地情況的產業;例如,因勢利導、放開搞活,激發農民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這些在海滄試驗田中被證明可行的辦法和經驗,都足可成為各地在促進農民群眾脫貧增收道路上的生動指引。 |
相關閱讀:
- [ 08-01]廈門居民收入跑贏全國GDP 超過福建全省平均水平
- [ 07-30]廈門居民上半年月均收入3795元 超過“全國線”
- [ 07-22]廈門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45元 比去年增長8.7%
- [ 07-21]上半年廈GDP增長9.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45元
- [ 07-21]禾山街道踐行“兩學一做” 上半年收入均創歷史新高
- [ 05-13]廈門快遞小哥收入全省第二 福建薪資列全國第七
- [ 04-21]去年翔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732元 增幅廈門第一
- [ 04-15]去年廈門超8萬人年收入12萬+ 繳納了全市一半個稅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