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修后的老廠房煥然一新。 【堅守】 民間各界人士 自發保護老廠房 本土著名文史專家洪卜仁老先生,是《鷺銘》的顧問。耄耋之年仍答應編委會的邀請,從事這項保護工作,洪老的初衷是:“早幾年,我在政協就呼吁一件事——廈門的老廠房應予以保護,把老廠房不同時期的圖文資料保存下來,與建筑保護相結合,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留住廈門的歷史文脈。這些老廠房,是解放前后廈門城市轉型的標志,可惜,罐頭廠、通用機器廠等有著本土文化特色的老廠房都沒能保留下來。還有一個原因,是這群年輕人對廈門本土文化的熱愛與堅守,也打動了我。” 對煉油車間來說,2014年10月25日,是個重要日子。這一天,本土一家普通的民營企業走進這里,開始進行修繕提升。《鷺銘》總策劃林為棟說,參與此事的初心很單純,就是想保留這棟僅存卻極具歷史價值的老廠房,但畢竟是民間力量,也是第一次嘗試,所以在保護修繕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 經過一年多的修繕,老廠房披上了橙紅色的“外衣”,木質“人”字屋架結構的天然質感和詩意般的親和力,在整個改造中得以珍惜和積極利用,再搭配融入創意的閩南傳統木工手藝,構建出溫馨的氣息。陽光透過翻窗射向15米以下的地面,別有一番感覺。現在,廠房一樓的一部分作為原魚肝油廠的歷史展廳,部分區域則作為辦公場所。 【協力】 共同締造模式 助力老建筑“新生” 一座城市,不僅需要發達的經濟、美麗的城市建設、時尚的城市文化,更需要是體現城市每一步發展進程的城市歷史。老舊工業廠房是工業發展軌跡的展現者,是城市歷史發展遺留的最直觀產物。也就是說,一座城市需要它的歷史文化底蘊,需要現代化建筑與歷史遺跡相結合營造出來的新舊對比的城市風貌。 在《鷺銘》首發座談會上,老廈門人、省作協副主席、市文聯原副主席陳元麟深有感觸,他說,廈門有許多有文化價值的遺產已經或正在消失,如果后人想看到廈門的歷史,只能在書本上看到或在老人的回憶中聽到了。因此,將煉油車間保留下來非常重要,況且廈門魚肝油在本地人心中有著濃厚的情結。“如果這棟結構保存完整的樓被拆掉,十分可惜,再重建成原來的結構更是不可能。” 這兩年,我市出臺了多項關于歷史文化保護的法規,如《廈門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辦法》、《廈門經濟特區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等,讓老廠房的保護實現了“有法可依”。遺憾的是,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的實施細則尚未出臺,使法規缺乏可操作性。 林為棟說,保護歷史建筑,資金問題是個難題。倘若單靠政府撥款,政府財政則不堪重負。而完全交予市場運作也是不可行的。此外,單純依靠民間參與修繕,會面臨產權不夠清晰、合法權益不受保護等問題。如果用“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思路來推動,或許這樣的模式有助于老建筑的“新生”。 【記者手記】 賦予老建筑新生 記者陳冬 城市從歷史中走來。老建筑濃縮了一座城市的歷史,徹底拆舊建新,并不是城市發展的最佳路徑。賦予老建筑新的生命,是一條可行路徑。 對老廠房進行改造,在廈門已非新鮮事。不過,原廈門魚肝油廠煉油車間的重生有些特殊。它由一支民間力量自行發起,既保護了老廠房,留住了廈門歷史的記憶,又節約了政府資金投入。 這些老廠房的改造,經歷了時間的檢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園區的優劣往往是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博弈的結果。沒有寬闊視野和長遠追求、只注重眼前的物質回報,往往會走偏。 好東西是“養”出來的。把老廠房的故事發揮到極致,再把舒適度做到最好,做出特色、做出差異,才是一流的改造。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的事要做得更好。 |
相關閱讀:
- [ 08-04]廈門16家食品小作坊經過改造 拿到“身份證”
- [ 07-29]人大代表推動陳化成故居提升改造 發展老城街巷游
- [ 07-21]湖里金尚社區書院全新改造 成孵化民間組織基地
- [ 07-20]111名大學生當設計師 腦洞大開“改造”集美大社
- [ 07-19]天湖路兩側用戶注意 燃氣管道改造下月將臨時停氣
- [ 07-14]金雞亭小區燃氣管道改造工程完成 1500戶用上燃氣
- [ 07-12]廈門大學改造工程:將增一個面朝大海的正南校門
- [ 07-11]廈門市某舊房圍墻因改造時倒塌 一工人被壓身亡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