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教育合作三次升級】
1.0版本
海滄延奎小學和臺灣大豐小學成為姐妹校
2.0版本
兩岸孩子組成民樂團
3.0版本
延奎小學老師到臺灣課堂深入學習
4.0版本
新北的九所小學向海滄老師敞開大門,兩岸教育交流已經延伸到課外
參觀北師大廈門海滄附校“南鐸劇院”,體驗戲劇教育。
兩岸教育工作者騎行海滄大道。
來自臺灣的校長在延奎小學體驗磨豆漿。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佘崢 通訊員 莊洋圖/海滄教育局供圖)最近幾天,如果要找臺灣新北市的校長,可能要到廈門海滄來一趟——20多位新北市中小學校長過去四天在海滄參加教育論壇,到海滄大道騎自行車,完成7公里的“美麗騎行”。
名為“兩岸教育特色論壇+美麗騎行”活動,由海滄區教育局、臺灣新北市教育局、臺灣新北市政府體育處聯合舉辦,昨日結束。不過,這一兩岸交流活動并不像表面上看的那么簡單。
海滄區教育局局長陸曉紅將其稱之為海滄對臺教育交流的“4.0版本”。
初體驗
隔著面紗猜對方埋下好感的種子
新北市大豐小學校長李春芳認同這種說法。他此次作為召集人,帶來了一個四十多人訪問團,其中有20多位是校長。這是什么概念?據說,相當于新北市約一成的校長都來海滄了。
大豐小學位于臺灣新北市,有百年歷史,當地有個說法,臺灣教育看北部,北部教育看新北,新北教育看大豐。
此間評論說,在目前兩岸關系的背景下,那么多臺灣校長的海滄之行,應該是建立在“久經考驗”友誼的基礎上。
李春芳說,它始于很不起眼的“1.0版本”——2014年,海滄教育代表團訪問臺灣,延奎小學和大豐小學簽約成為姐妹校。這是兩岸學校交流的常規動作,通常情況下,這類協議只是應應景而已。
但是,大家都低估了海滄區和大豐小學對這份“感情”的投入。李春芳認為,如果交流只停留在走走看看,那么,只能是“隔著面紗猜對方”。
當年4月,李春芳請了公假,給學生調了課,帶著大豐小學88人的龐大代表團,來海滄參加“兩岸三地小學生音樂會”。陸曉紅還記得李春芳見到她時說的第一句話:與其我們隔著面紗看彼此,不如掀開簾子直接面對面。
海滄對臺交流就這樣進入“2.0版本”——當時,兩岸孩子一同度過3天,共同組成民樂團,演奏《花好月圓》,他們交換一張畫著一對翅膀和一顆心的聯系卡,卡上有姓名、QQ號碼、電子郵件、電話號碼,據說,有不少人一直保持聯系。
陸曉紅認為,這種交流在兩岸孩子心中埋下相互好感的種子,這些“種子”最終會發芽開花。
升級版
海滄老師走進臺灣 當“影子老師”了解臺灣課堂
去年,海滄的對臺教育交流又走進一個新時代,而且,直到現在,這也是兩岸教育交流的最高“版本”——當年4月,延奎小學的4名老師被“空投”到臺灣,在大豐小學當了21天“影子老師”,和臺灣老師如影隨形,近距離觀察臺灣小學生如何度過學習生活;每位老師還為大豐小學的孩子各上了4節課,他們挑選的課文有臺灣的,也有大陸的。
在臺灣,只要上課老師不同意,任何人無權進入課堂聽課,校長也不能強行命令。因此,當延奎小學老師進入到臺灣小學的教室里,既當學生,又當老師,被認為在兩岸教育交流中破了紀錄。
延奎的老師是帶著研究“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臺灣課堂的任務去的,這是海滄教育局交給他們的任務。
年初,海滄模式又有了升級——3月,延奎小學校長易增加帶領6名海滄老師,再次“空降”大豐小學的課堂,既當“學生”,也當老師。這次,交流的老師已經不局限在延奎小學,而是來自海滄5所小學。
從這個角度看,陸曉紅前天在教育論壇上所說的“4.0版本”,是水到渠成的事。新北市的校長回應說,從現在起,不止大豐小學,新北市九所小學隨時恭候海滄學校老師“空降”課堂。
“4.0版本”還體現在海滄的對臺教育交流,已經不僅局限在教師、老師,還覆蓋到家長,不僅在課堂,還延伸到課外——此次新北市教育訪問團還帶來了家委會的學生家長,后者要和延奎小學的家委會“接頭”,他們之間也要展開交流。
更加有趣的是,兩岸教育人是騎著自行車進入“4.0”時代的。前天下午,陸曉紅帶著新北校長騎行隊,沿著海滄大道來了一次“美麗騎行”。在臺灣,新北市校長騎行隊名聲在外,他們已經繞著臺灣島騎了四圈,每圈1000多公里,要騎九天。
陸曉紅描繪未來兩岸學校的交流藍圖是:從學術、教學方式、教育氛圍上延伸到健康生活各個方面。她說,臺灣校長懂教育,會生活、愛運動,樂活理念,值得每一位海滄教育人學習。
【佘崢說事】
都有一顆 謙卑的心
據說,三年前接到海滄教育工作者參訪任務后,臺灣新北市大豐小學校長李春芳并不十分情愿。
海滄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孫明云現在還有印象,當時李春芳的冷淡態度讓大家有些“寒心”。僵局據說是在海滄區教育局局長陸曉紅在現場即興以“大豐”、“延奎”作了藏頭詩后,李春芳逐漸熱情了起來。孫明云揣測說,他大概意識到,這也是一群知識人。
自此,在對海滄教育情感上,李春芳“越陷越深”。而這一“海滄-大豐”范本,也越來越引起外界興趣——兩岸這類學校交流數不勝數,但是,像他們那樣感情日久彌堅的,并不多。
答案或許很簡單:雙方都有一顆愛教育的謙卑的心,都愿意花時間去觀察對方,尋找對方優點。
他們眼中的對方,十分有趣。譬如說,此前,大家都認為,臺灣應該是充當“老師”角色。李春芳卻說,他之所以和海滄教育保持來往的一個原因是“我們不希望老師和孩子差人家太多”,他說,“我們臺灣教育正在丟掉的文化,海滄正撿拾起來”。
這位臺灣人對于海滄對教育的投入,既羨慕又嫉妒。此次來廈門,李春芳特地邀請新北市一位專管教育經費審核的“議員”,他說,我就希望他來看看人家是怎么投資教育的。
與此同時,海滄區教育局局長陸曉紅也在以一顆愛教育的謙卑之心觀察臺灣教育。她欣賞對岸教育人潤物細無聲的本事。陸曉紅說,相比之下,我們有些教育太高大上,太端架子,因此,有時離開形式,褪去面具,大家束手無策。
她尤其欣賞臺灣教育的接地氣,連校長發言也很樸實,沒有套話、官話,相比之下,我們的個別校長還要看著稿,才會“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