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區有機更新,煥發新生
外籍人士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融入社區
廈門晚報訊 (記者 戴懿)坐在竹椅上泡茶聊天,一口古井喚起老廈門人的鄉愁,一個老物件承載著最廈門的記憶,一幅幸福的市井生活畫面在老劇場文化公園里徐徐展開……“深化改革看廈門”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第四階段主題采訪首站來到鷺江街道老劇場文化公園,聚焦老城有機更新。
而在筼筜街道官任社區,這里居住的外籍人士并沒有遠離家鄉的孤獨,而是成為社區的一分子,和廈門的志愿者們共同為這個美麗的社區服務。
近年來,在“共謀共建共管共享共評”理念的推動下,“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不斷開展,施政理念已經悄然從“替民當家”向“讓民做主”轉變,從“大包大攬”向“共同參與”轉變,城市治理煥發出勃勃生機。不論新老城區,都在社會治理創新中展現出和諧美麗的畫卷,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共同締造故事。
大元路
老城區有機更新
社區居民說了算
大元路“芋包王”最近正在裝修,過一段時間這里將升級成閩南茶樓。“芋包王”的老板王志杰說,有了政府的以獎代補政策,改造的費用省下了近一半。
在廈門的老城區,以老劇場文化公園為中心,老城有機更新的“益生菌效應”正在不斷發酵,越來越多的商家行動起來。在保留傳統業態的基礎上,剪紙、咖啡、設計等新興產業正逐步融入這片老城區,讓老城煥發新生。
經驗
設有機更新工作坊
多方參與共同締造
在共同締造理念的指導下,公園的規劃、建設都由群眾說了算。為了讓老城的有機更新更接地氣,去年年初,鷺江街道聯合中山大學、華僑大學、業主三方,成立了老城區有機更新工作坊(一期),進行商業業態調研和有機更新政策設計,共同致力于推進老城區有機更新工作。
鷺江街道黨工委書記占兆文說,工作坊改變了以往單方治理的格局,多方參與共同締造,才能更好地推動老城的有機更新。這樣的工作坊制度在思明區被廣泛運用,思明區“社區參與式治理工作坊”實踐項目還獲得“2015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
占兆文透露,近期老城區有機更新工作坊二期工作即將啟動。
典型
享受政策也參與公益
讓家門口公園變更美
剪紙藝術搭配古香古色的老房子,這就是大元路的“以樂剪紙藝術館”。去年,這里還是一棟破舊的出租屋,房東收租時甚至連門都不想進。在以獎代補政策的支持下,當代剪紙藝術家以樂完成了對老房子的改造。煥然一新的樓房,連房東都贊嘆不已。
公雞碗搭配舊橫梁煥發“有機更新”、用老舊門板和剪紙作品打造“五福臨門”……老劇場文化公園里的很多藝術裝置都是以樂的創意,他無償設計、動手幫忙,讓舊物變廢為寶。
如今,每天在公園里和人泡茶,一起探討怎么讓公園變得更美成為以樂的一種習慣。“在這里,就像自己的家一樣。有想法,就親自參與去做。”以樂說。
官任社區
這個迷你地球村中外友人是一家
筼筜街道官任社區堪稱“迷你地球村”,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名境外人士居住在這里。社區的不少老外都會說些中文,而這里的許多中國居民英文也不賴,他們互相交流,一起開展社區活動。
在多元共治理念的指導下,官任社區搭建起多層次的服務框架,為境外人士和社區居民提供常態化、專業化的服務。下個月,官任社區國際學堂又將開課了,屆時中外友人們將互為師生,互相學習。
經驗
聘請“洋助理”參與治理
幫助外籍人士融入社區
聘請外籍人士擔任社區主任助理,是筼筜街道構建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新嘗試。一段時間以來,社區主任助理澳大利亞人李安琪參與了很多活動策劃,協助社區開展境外人士服務管理,搭建“境外人士之家”、洋媽媽巾幗志愿服務站等活動平臺。
為了幫助外籍人士更好地融入廈門,筼筜街道引進專業社工團隊“廈門博愛社工服務中心”,為社區中外居民提供服務。來自法國的香塔爾很喜歡參加社區的跳蚤市場,與中國居民一起開展活動,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
典型
打造學習型的社區
中外友人互為師生
在官任學習型社區的打造過程中,外籍人士也被納入其中。國際學堂的書畫、編織、太極、剪紙等課程,深受老外們的喜愛。來自荷蘭的瑪莎參加了書畫課,學寫毛筆字,還叫上自己的荷蘭朋友一起來學習。
官任社區不僅強化了外籍人士的服務管理,也同時讓外籍人士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增強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在志愿服務隊伍的發展過程中,也涌現出不少“洋雷鋒”,瑪莎就是其中一位。她和會講英文的中國媽媽一起,成為“媽媽講故事”活動的志愿者。“中國家庭和外國家庭一起做一件事,一起玩,才能成為朋友。”瑪莎說。
【記者手記】
人人都是熱心腸
個個都是主人翁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關起房門過自己的生活,小區里、社區里的事仿佛和自己一點關系也沒有,這可能是以前不少人的生活狀態。但是在采訪中,記者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當代剪紙藝術家以樂每天都要在公園里跟社區居民、管理員泡茶,琢磨著怎么打造家門口的這個公園。來自荷蘭的瑪莎是一名洋媽媽志愿者,積極參與社區的融合工作。一個是老城區、一個是中外融合的國際社區,不論是老廈門人、新廈門人還是外籍友人,大家彼此不再陌生,積極參與社區的共同締造。
我們身邊的許多人已經成為熱心腸,他們走出家門,融入社區,關心自己所在的小區、社區,或是提建議,或是參與改造,用自己的一舉一動影響著小區。這就是共同締造的力量,讓每個居民都有主人翁的意識,共同參與小區、社區的建設,讓小區、社區變得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