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筼筜湖大量魚兒死亡
海西晨報訊 (記者 陳璐)昨日清早,市民李先生和往常一樣沿著筼筜湖西堤一側晨跑,猛然看見湖面上有不少魚兒翻著白肚皮。李先生仔細湊近卻發現,原來是大量的死魚。“前一天還沒有這樣的景象,至少有上萬條死魚!”李先生很納悶,這么多的魚,為何一夜之間全死了?
加派人手打撈死魚
記者循著李先生的晨跑路線,很快就見到了令人震驚的情景。在筼筜湖西堤一帶的拐彎處,大堆的死魚被水流沖到了那里。和以前見到的筼筜湖大面積死魚狀況有所不同,這次死掉的魚兒大多有半條手臂長,顯得很豐腴;魚群中也有不少小魚,但因和大魚身型差異大,并不那么明顯。在湖岸的紅樹林、駁岸邊,也有零星的死魚躺在那里。
為了將對市民的影響降至最低,一大早,筼筜湖管理中心就加派了人手,對死魚進行打撈。打撈上來的死魚將被運往垃圾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理。
連續降水或是元兇
幾乎每一年,筼筜湖的大面積死魚都會和市民“見面”幾次。那么,魚兒大面積死亡的原因是什么?細心的市民或許會發現,每當這種現象出現前,常有高強度的連續降水。沒錯,這些魚兒的死亡,跟這幾日的連續降水脫不了干系。
筼筜湖湖面面積1.5平方公里,承載著市區約37平方公里的排洪工作,這幾乎占了廈門島總面積的1/3。排洪工作通過密密麻麻的排洪溝完成———為了防止內澇,下大雨前,都要將湖水先放閘流入海中,騰出更多的庫容留給排洪溝使用。
我們都知道,筼筜湖是咸水湖。根據筼筜湖管理中心技術質量科的測算,沒下雨時湖水含鹽度是28%。,而經過幾天的降水及排洪,14日早上測得的含鹽度降至7%。。含鹽度猛降,讓湖水中的魚兒很難一下適應,于是紛紛死亡了。
此外,湖水中溶解氧量的降低,也是奪走魚兒生命的殺手。技術質量科副科長徐向偉介紹,魚兒很難在含氧量低于4毫克/升的水中存活。而在幾日的降水過后,筼筜湖水含氧量跌破1毫克/升,讓魚兒“喘不過氣”。
鯔魚對水質更敏感
這回死的魚中,大個頭的魚兒成了主體,這又是為什么?
“筼筜湖的優勢魚種,主要是鯔魚,還有不少鱸魚、羅非魚。”徐向偉告訴記者,此次死亡的魚里,大個頭的幾乎是鯔魚,也有部分鱸魚,“它們對水中的溶解氧量要求更高,對水質更敏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