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深讓專業的人做專業志愿服務 已經是凌晨兩點,吳秀丹阿姨還在微信上開導小林。原來,身世特殊的小林因家事與父親、繼母鬧不和。從今年6月開始,秀丹阿姨就奔走于三人之間,靠著一張嘴和一顆心,把這個特殊的家庭重新凝聚在一起。面對面開導還不夠,秀丹阿姨就在微信上與小林繼續聊。 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余香濃。從法院退休后,秀丹阿姨隨子女遷入金安社區,對這個社區有些陌生。在一次買菜路上,秀丹阿姨幫助調解了一個小糾紛,這讓她興奮不已。秀丹阿姨的“本領”,慢慢地被鄰里發現了。 秀丹阿姨坦言,剛到金安社區,隨處可見志愿者,他們的行動感染了她,也激發了她的公益心,并讓秀丹阿姨與志愿服務結緣。 2015年10月,以秀丹阿姨的名字命名的秀丹法官服務點揭牌了,她也更忙碌了。每周二上午都是秀丹阿姨的咨詢時間,其余時候,她如果不在服務點,就是在居民家幫忙調解。 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金安社區在與居民的密切互動中,挖掘出許多達人。原是播音員的張華娟阿姨,洪亮清脆的聲音成了她的標志,參與的宣講大大小小超過300場;愛好文藝的鄒世恒阿姨,用舞蹈豐富著鄰里的文化生活;曾是星海合唱團一員的周錫聲,為社區“量身定做”了一曲《金安之歌》…… 在推進志愿服務過程中,他們都成了金安社區進行專業化建設的助推手。平安護園志愿服務隊、法律維權志愿隊、文化志愿服務隊、青年志愿服務隊等14支志愿隊伍,點對點,讓居民可結合自身所需,“下單”對接高質量的志愿服務。 再起飛引進“積分制”讓服務常態化 志愿者注冊登記、需求對接、嘉許和回饋……金安社區再次率先嘗試,推行八項制度,讓志愿服務更規范化、制度化,也讓居民的愛心處處可為。 志愿者越來越多,熱情高漲,但如何讓志愿服務駛向常態化軌道,成了擺在金安社區面前的難題。 2014年,金安社區黨委書記吳麗敏坐上了從臺灣基隆“取經”歸來的航班,一臉興奮。她帶了什么“法寶”回來?志愿服務積分制。“志愿者付出不求回報,我們就考慮從精神上給予嘉獎。”吳麗敏介紹,志愿服務兩小時得一個積分,每20個積分可兌換小禮品,在評選優秀志愿者時,會優先考慮積分較高的志愿者。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有超過2000名志愿者參與了志愿服務積分制。不少志愿者在兌換了小禮品后,轉身就把禮品送給了對接幫扶的困難戶。 居民老周說,不管有沒有積分制,大家做志愿服務的熱情都很高,但積分制一定程度上從精神層面肯定了大家的付出。 一批全國社區治理創新工作代表對此給予了很大肯定:“金安社區從志愿服務的需求對接、認領、實施、反饋到評價,都非常周到,在全國很有推廣價值。” |
相關閱讀:
- [ 03-01]志愿服務“金安模式”領跑全國 獲國家級榮譽
- [ 03-01]廈門金安社區法律維權志愿者吳秀丹:哪有矛盾就去哪
- [ 03-01]一封感謝信牽出暖心故事 湖里金安社區為居民雪中送炭
- [ 03-01]金安社區“愛鄰里”的熱心小伙 點滴善舉促進互幫互助
- [ 07-21]中央文明辦調研組來廈門“走走看看” 金安模式獲點贊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