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去年赴上海參加“雙城論壇”
東南網8月17日訊(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 張宇韶)由于在“兩岸政治定位”以及“九二共識”的原則立場上,兩岸迄今尚無信任與對話基礎,因此“在考卷未完成前”,兩岸關系勢必進入僵持、冷和的狀態。在這個結構性的陷阱中,對抗性思維逐漸抬頭,一方面沖擊兩岸經濟交流的既有基礎,也使得雙方陷入國際關系“安全困境”的惡性循環。
平心而論,若要一次性解決目前兩岸之間的政治僵局,恐欠缺戰略視野與現實環境。兩岸若無可能在短期之內找到重大戰略利益作為政治對話前提,那么可否退而求其次?在既有或隨機的政治議程或事件中,掌握契機制造善意氛圍,尋求良善政策規劃,并為彼此創造收益條件,逐步累積解決問題的信任基礎。這種“尋求次佳方案”的邏輯或許是“點滴式政治工程”,但可能比較符合兩岸現狀。
即將舉行的上海-臺北“雙城論壇”似乎就存在這樣的契機。即便有宏觀結構的限制,但是對微觀的政治行動者而言,又存在某些獨特的際遇以及可能創造的共同利益。這在現階段的兩岸關系實在可遇不可求。
柯文哲2014年一舉入主臺北市府,更提出“一五新觀點”、“尊重并了解‘九二共識’”與“兩岸一家親”等論述主張,在2015年赴上海延續了上海-臺北“雙城論壇”的交流模式。在臺北市政建設屢屢出現爭議、民意逐漸下滑導致連任之路出現危機之際,借主辦雙城論壇的主場優勢創造正面的新聞議題,積極從中爭取交流實惠與“政策牛肉”,這將是柯文哲設定的收益方案。
對大陸而言,由于“雙城論壇”層級仍屬于地方交流,可在貫徹中央對臺基調的同時保有靈活務實空間,并可在與柯文哲的政治互動中,對民進黨當局及綠營執政縣市產生具體的示范效果。重要的是,考卷雖然已從是非題、選擇題調整成申論題,但讓民進黨當局認真完整作答才是上策。
不可否認,民進黨執政團隊的大陸政策仍有調整與進步的空間。特別是現階段官方協商與對話機制中斷、兩岸民意開始出現情緒性對撞的氣氛中,更需要有政治善意的釋放,以此作為建構未來互動交流的信任基礎。在此背景下,上海-臺北“雙城論壇”更具有積極的指標意義。這場論壇顯然能為各方帶來政治收益,但如何使其效益最大化,接下來就要看行動者的認知與具體作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