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德女學校變身教育展覽館 如果說延平戲院的恢復重現了鼓浪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生活場景,那么,代表了鼓浪嶼教育之光的毓德女學校則以另一種方式重生———濃縮了鼓浪嶼百年教育歷史的教育展覽館近日將正式對外開放。 有著百年歷史的毓德女學校是廈門二中前身,這里走出了中國首位女性牧師何恩及、中國現代婦產科學奠基人林巧稚以及中國現代第一位女聲樂教育家周淑安。 1880年,美國歸正教會將女學堂遷到鼓浪嶼田尾路,定名為“田尾女學堂”,也叫“花旗女學”,校舍在現田尾路14號。1910年,正式更名為毓德女學校。作為女子學校,毓德在培養女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06年,全國受過新式教育的女性僅600名,而當時毓德女學校培養的女學生就有上百人。“上海教會學校圣瑪麗大學從毓德女學校吸收生源,林語堂的夫人就是這兩所學校的畢業生。”鼓浪嶼申遺辦文史學者吳永奇介紹。 在女性的解放運動和受教育權上,毓德女學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74年,廈門成立戒纏足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反纏足組織,毓德女學校作為教會的女子教育機構立下嚴格的規定,要求女學生一律不可纏足。 毓德女學校舊址見證了西方文化與近代教育在鼓浪嶼的傳播,尤其是西方傳教士帶動下的中國早期婦女解放運動。 曾站在歷史高點的毓德女學校,近年來卻被時代所遺忘。為了讓毓德女學校的精神再煥發新的生命力,鼓浪嶼教育展覽館應運而生。展覽館回顧了鼓浪嶼百年教育歷史,還展出了不少有歷史價值的文物。據悉,9月初,毓德女學校舊址鼓浪嶼教育展覽館將正式對外開放。 聲音 原市文化局局長、市政協特邀研究員彭一萬 記住歷史 引起共鳴 沒有延平戲院之前,想看電影只能到廈門島。“當時從鼓浪嶼到廈門島可沒那么容易,要坐小木頭船。”原市文化局局長、市政協特邀研究員彭一萬表示,在當時人口不足兩萬人、方圓不到兩平方公里的鼓浪嶼,能開一家戲院很不簡單。 彭一萬記得,在新中國成立前,自己曾到延平戲院(當時名為鼓浪嶼戲院)看電影,“當時有很多外國電影風靡,體現了鼓浪嶼的中西文化交匯”。 對延平戲院的回憶,是一種鄉愁,這種鄉愁是一張票根,一張海報。留住鄉愁,就能留住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彭一萬表示,延平戲院的重新修繕,對海外華僑很有吸引力,小時候到海外去的鼓浪嶼人,回來祖地,一定要去看一看,回想當時的情景。他說:“把過去的放映機、海報、影片都放在延平戲院樓下,作為一個電影博物館展覽,修舊如舊,能讓人們記住歷史,記住鼓浪嶼發展的過程,也能引起老鼓浪嶼人的共鳴。” |
相關閱讀:
- [ 08-28]“垃圾不落地”助力申遺 讓廈門鼓浪嶼更干凈漂亮
- [ 08-24]鼓浪嶼·首屆創意亞洲文化發展國際論壇今日舉行
- [ 08-15]廈門思明區政協僑聯界別視察鼓浪嶼僑鄉文化建設
- [ 08-11]中國僑聯主席林軍到廈門鼓浪嶼調研僑情
- [ 08-09]王蒙徽調研鼓浪嶼整治提升工作 對申遺提出要求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