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防蜂服的消防官兵處理馬蜂窩
海西晨報訊(記者白斌斌)白露已過,秋意漸濃。昨天傍晚6點半,天色暗了下來,廈港消防中隊的謝明寶、劉強,又開著消防車出門。他們并不是去滅火。他們的目標,是這個季節最具殺傷力的昆蟲———馬蜂。
馬蜂,學名“胡蜂”。在遇到攻擊或不友善干擾時,它們會群起攻擊,可致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嚴重可導致死亡。一個月前,廈門消防特勤一中隊的戰士蘭杰鑫就因為處理馬蜂窩時被叮,一度陷入危險。調理一個月后,昨晚他又和戰友們一起出發,處理近期高發的馬蜂警情。
數據顯示,僅8月份,廈門市消防支隊就接到處理馬蜂窩報警1004起,平均每天32起,遠超滅火搶險警情數倍。
現場
衣服干了濕、濕了干
很快,消防員趕到了位于鎮海路的報警點,馬蜂窩正掛在建行樓上的外墻上,有4個。
謝明寶有5年“斗馬蜂”的經驗,摘馬蜂窩的工作由他承擔。觀察了現場的地理形勢后,在戰友劉強的幫助下,謝明寶穿上防蜂服,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強光手電、殺蟲劑、蛇皮袋等物品。
防蜂服是橘色的,除了臉部用來透氣的絲網外,其他地方都是密不透風的橡膠材質。
準備妥當后,其他人退到安全區域,謝明寶打開強光手電筒,擺放在遠離人群的位置。“馬蜂有趨光性,即便沒殺光,也能確保不傷人。”謝明寶說。
放好手電筒,謝明寶帶著蛇皮袋、殺蟲劑爬上梯子,靠近馬蜂窩。他拿出蛇皮袋,套住馬蜂窩,連根拔起,裝進袋子里———如果馬蜂窩個頭大,就要用火攻,朝蜂窩噴射殺蟲劑的同時點火;樹上的馬蜂窩還可以水攻,用水槍將其射下,再用殺蟲劑處理。
一般摘下一個馬蜂窩需要3-5分鐘,雖然時間不長,但因為防蜂服密不透風,身上一下子就會完全濕透。而昨晚這個馬蜂窩雖然個頭不大,但有些棘手,從到場到全部取下來,花了1個多小時,謝明寶的衣服“濕了干,干了濕”。
“強度完全不亞于身著戰斗服滅火。”謝明寶說。
危險
被馬蜂叮咬陷入昏迷
累不是關鍵,關鍵是危險。
馬蜂很“任性”,筑巢的地方可能在窗外、閣樓、門邊甚至是衣柜里,這給消防官兵摘除增加了不少難度和危險。
去年夏天,在廈港一處33層住宅樓頂層窗戶外,一群馬蜂在這里筑巢,居民連窗戶都無法打開。
趕到現場,謝明寶和戰友發現,處理這個馬蜂窩,唯有通過繩降進行懸空作業。而這里位置高、海風大,很危險。謝明寶在戰友的繩索保護下,還是下到了33層外墻,順利地摘下這個馬蜂窩。
在老城區,閣樓夾層成了馬蜂的居住地。這樣的位置很難處理———木質結構,火攻不行;空間狹小,硬摘也沒有地方施展。最后,謝明寶只得穿著防護服,拿著殺蟲劑對著馬蜂窩實施“毒攻”。幾分鐘下來,馬蜂幾乎都被消滅,謝明寶也被熏得頭暈目眩。
最危險的是被馬蜂叮咬。
今年8月初,特勤一中隊的蘭杰鑫處置馬蜂窩時,一開窗查看位置,一只馬蜂在他的胸口叮了一個大包。“當時就疼得彎不下腰。”蘭杰鑫仍忍痛將馬蜂窩清理完畢。然而,就在走出房門不到幾米遠,蘭杰鑫暈倒在地上。
送醫后醫生說,蘭杰鑫此前被蜇傷的蜂毒未清,如今又被蜇傷,毒性猛烈發作。經過7小時的搶救,蘭杰鑫度過了危險期。
委屈
來不及處理被投訴
夏秋季節,這樣的“斗蜂”場景時常上演。數據顯示,僅8月份,廈門市消防支隊就接到處理馬蜂窩報警1004起,平均每天32起。消防官兵們有時剛摘完一個馬蜂窩,還沒來得及歸隊,又有新的求助信息來了。
白天處理馬蜂窩比較危險,因此只能在晚上處理。出門處理馬蜂窩前,消防官兵一般會提前聯系4-5個求助的市民,但是每次處理時情況復雜多變,時間難以控制。可能處理完前面幾起,后面幾起就沒時間處理,只能留到第二天。
今年7月底,仙閣里小區有人求助。消防官兵趕到現場,發現樓邊足足有8個馬蜂窩,最大的有兩個籃球那么大。火攻、殺蟲劑、水槍打、用袋子取……兩個多小時后才處理完畢。這時,歸隊時間到了,當晚其他的求助只能隔天處理。
但是,投訴也接踵而至。
實際上,根據《消防法》《消防部隊執勤條令》規定,摘除馬蜂窩并不屬于消防部隊的主職。但為了市民的安全,消防官兵都會盡可能處置。由于近期求助量太大,消防官兵有時只能冒著風險白天上門處理。
“我們都會盡可能處置,但最近量太多了,沒來得及處理的,希望市民能夠理解。”消防官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