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98個社區居民開展自救
搶險力量迅速清理東浦路的樹枝。(記者 王協云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曉菁 吳燕如)雖然臺風“莫蘭蒂”肆虐后給思明區留下了凌亂,但從昨日起,思明區上下動員,各級力量全面出動,積極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居民和商家主動搶險救急
昨日一大早,思明區98個社區的工作人員,積極動員物業和附近居民群眾就近處置倒伏樹木、受損建筑及物品等。
值班了一夜,開元街道陽臺山社區書記黃曉榕來不及回家,又帶著社區工作人員深入小區,幫忙清理亂倒的大樹和雜物。
應急搶救隊伍每走進一個小區,都有居民自發加入救急隊伍,就連商家也主動一起扛樹枝,搬雨棚、雜物等。
昨日,思明區緊急轉移受困群眾85人,及時搶修工程設施6處、逐步處置倒伏樹木千余株。
受災道路逐步打通
昨日早上,東浦路兩側許多樹木倒伏,橫臥在道路上,車輛無法通行。武警、消防、交警、城管、環衛等部門的搶險力量共同“發力”,短時間內打通了東浦路,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
從昨日上午開始,一支由思明區綠化部門組織的專業綠化搶險隊伍,活躍在思明區的主次干道,保障重要交通路段通暢。
截至昨晚,蓮岳路、鳳嶼路、演武路、公園南路、后埭溪路、東坪山路、斗西路、公園西路、大學路等受災道路已經打通。
500多名官兵支援救災
強風暴雨將多塊鐵皮板和鐵架吹落,砸在廈港街道中埔頭巷內的電線上。昨日上午,思明武警大隊的官兵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將這些危險的掉落物移至地面,防止掉落傷人。
思明區的災后重建工作得到森林福建總隊、武警福建總隊官兵的鼎力支持,500余名官兵全力投入應急救災重建工作中。
湖里:黨員干部群眾抗臺搶險
五通社區組織巡防隊員清理倒掉的樹木。(記者 王火炎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郭筱淳)災難面前,有一種力量叫“眾志成城”!在湖里區,由上萬名黨員干部、社區工作者、解放軍、武警官兵、民警、城管執法隊伍等組成的“搶險救援隊”投身一線,攜手抗臺搶險。截至昨晚記者發稿時,湖里區沒有人員傷亡報告,排查出49處防汛隱患點,對3000多處廣告牌、屋頂太陽能裝置加固,成功轉移7000多人到安全地帶,全區公共交通在半天內基本恢復通暢,受災群眾衣、食、住、行、醫等基本生活問題得到了有效保障。
有擔當:領導干部堅守在一線
昨日早上7時30分,湖里區防汛指揮部一派繁忙,領導和機關干部們眼睛布滿血絲,正緊張地部署救災重建工作。湖里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徹夜未眠,天一亮他們又立即動身走街串巷進行災后排查。此時,各個街道、相關部門的領導干部們已經走進社區,他們拿起工具參與清理樹木雜物,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連續工作36個小時以上。
有能量:黨員先鋒隊沖在一線
湖里區城管執法局的600多名隊員是一支先鋒隊,臺風剛過,這支隊伍立刻趕赴一線搶險救災。截至昨日,他們清理道路達到20公里、清理樹木1000余棵、路面鐵皮2000多塊。在各個社區,黨員搶險隊凝聚起一股強大力量,105支社區黨員突擊隊成為群眾最信賴和最值得依靠的“救火隊”。
有溫情:居民守望相助在一線
災難面前,全民總動員。昨日上午,呂嶺社區的商家們無償打開水龍頭,讓住在樓上的居民接水,鄰居們馬上結成“幫幫團”,幫助空巢老人運水……守望相助的溫情故事仍在湖里持續上演,幾十萬名居民共同參與到救災重建行動中。
集美:居民群眾積極救災互助
集美多部門協助清理灌口主干道。(通訊員梁夢露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應潔 林桂楨)“莫蘭蒂”橫掃過后,留下一片狼藉。昨日,集美區一度出現大面積停水、停電和道路、通訊中斷;在低洼地和更靠山區的村莊,房屋淹水的報警不斷。
臺風過后,部隊官兵、各鎮街、各部門及涉及生活生產基礎的水、電、公路、通信單位立刻行動起來,全力以赴投入到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中。不僅如此,不少在集美的居民、高校學生和商戶也主動挽起袖子,自發自覺地加入救災互助、道路清障、清潔家園等行動。
多部門聯動快速清障
行道樹大面積倒伏是此次臺風造成的劇烈影響之一,為了盡快“搶”出可通行的道路,武警部隊、公安、公路、交通等多方加派人手、加快作業,各鎮街、國企和相關部門也早早部署、積極行動起來。昨天一早,集美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也組織力量加入道路清障的隊伍,趕赴馬鑾路、杏林灣路、潯江路等交通要道協助清理路障。集美區還緊急調動和樹木“打交道”經驗豐富的森林公安撲火隊,加入臺風后的清理戰役。
水、電和通信的搶修也被列入災后重建的“重中之重”。昨日下午,集美區召開災后重建工作部署會,一再要求各部門協調推動、加快恢復,并動員各級單位在災后迅速開展消殺、消毒,預防范傳染病。
居民自發參與災后重建
昨天開始,受災群眾積極展開自救互救,自覺加入重建家園的行列。昨天一早,集美老城區平日樹木茂密的銀亭路被倒伏的樹木“堵死”,街邊的商戶、居民自發組織起來清理斷枝,很快清理出一條通道。
集美大學、華僑大學、集大誠毅學院等轄內高校也積極抗擊臺風。各高校食堂均能保證正常的伙食供應,受到學生們的點贊。
海滄:凝聚抗擊臺風正能量
海滄市政園林部門及時清理倒伏的行道樹。(通訊員鄭偉明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楊繼祥 通訊員 周舟)臺風“莫蘭蒂”給海滄居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較大影響。天災無情,人間有愛。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海滄區廣大黨員干部放棄節假日,晝夜奮戰在抗擊臺風第一線,攜手市民群眾,齊心協力開展抗災自救互助,譜寫出一個個星夜馳援的動人故事,為這個狂風肆虐的黑夜帶來光亮和溫暖。
爭分奪秒保障群眾安全
昨日凌晨3時,東孚街道貞岱村兩名老人被困在家中。貞岱村黨支部書記蘇志平與村支委蘇玉寧艱難蹚水近1公里,來到被困村民家中,背起兩名老人,將他們妥善安排在安全地帶。
這樣的溫情也在海滄街道“流淌”著。一位九旬老人因為戀家,執意要留守在自己家中。這棟有近百年歷史的老舊石頭房屋,在狂風中岌岌可危。街道及海滄社區經過多次努力,最終通過打親情牌,順利完成轉移。
陸地救援爭分奪秒,海上救援更是“高難度動作”。14日晚上,一艘外來船只在大嶼島附近海域擱淺,兩名船員被困。嵩嶼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顏復興和街道干部鐘軍、顏志平與“船老大”村民江德輝一起出海,冒著急風驟雨,將兩位船員成功轉移上岸。
全力投入災后恢復工作
區委、區政府在臺風來臨之前,及時確定了以轉移人員為主要工作的決策,區建設部門按照“現場一個不留”的原則,持續滾動摸排,到14日深夜12時,又及時轉移了96名工人。
臺風過后,海滄區第一時間全力投入救災及災后恢復工作,居民群眾也自覺投入到互助自救行列中。目前,全區主次干道全面恢復通行,供水基本恢復,城市居民小區的供電基本恢復,確保大災過后群眾生活基本不受影響。
同安:全面展開災后重建工作
部隊官兵在同安區搶險救災。(同安區供圖)
廈門日報訊(記者 盧漳華 吳耀東)昨日,臺風“莫蘭蒂”造成同安全區斷水斷電、通信不暢、道路堵塞情況嚴重。臺風過境后,同安區上下立即轉入災后自救工作。昨日上午,同安區主要領導在防汛抗旱指揮部迅速召開部署會,部署災后重建工作。此后,同安區領導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通信、用水、用電、加油等相關問題的協調解決。
全體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救災
在同安區委區政府的部署下,同安區全體黨員干部下沉一級,深入基層開展救災工作。該區四套班子領導全部到鎮(街、場)一線;鎮(街、場)領導均到村組,區級各部委辦局、市直各部門全部行動起來與鎮街共同開展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
部隊官兵也積極為同安恢復生活秩序貢獻力量。記者從同安區人武部了解到,昨日,共有1100多名駐軍和武警官兵奮戰在同安城區及重點災區,為主要道路的疏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另有200多名民兵分散在各個鎮街進行救災搶險。
多措施解決居民用水問題
用水用電等民生問題則是當前最迫切的問題。臺風對同安的電力設施造成了毀滅性破壞,導致水廠無法供水。經多方協調,目前同安區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解決方案,一方面爭取到大功率發電機到梅山水廠,可實現城區不加壓一樓供水;另一方面對暫時無法供水的居民樓,通過設立取水點供水。此外,同安區接下來還將通過運水和志愿者送水上門等方式,分別解決鎮村人口聚集地用水和老弱病殘用水問題。同安區還將加強市場監督,杜絕礦泉水和方便面趁機漲價現象。
同安區各鎮(街、場)、各部委辦局目前均已圍繞各自職責,全面開展災后重建工作,力爭早日恢復全區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翔安: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
翔安軍民齊動手。(通訊員張天驕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王元暉 沈彥彥 通訊員 林瑞聲 蔡江沈)昨天凌晨3時05分,今年第14號臺風“莫蘭蒂”在翔安登陸。
風情就是命令。實際上,在14日上午9時,翔安區防汛指揮部根據省市部署,及時啟動防臺風Ⅰ級應急響應,全區干部取消假期,深入鎮村一線,及時全面、有序高效地展開防御臺風工作。
有力呵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在臺風逼近之前,翔安全區轉移4302人,1256艘漁船全部進港避風,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此外,橡皮艇、移動抽水泵、救援拋投器、發電機、救生衣、救生圈等搶險物資和運輸車輛,也在臺風來臨之前全部準備就緒。呵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一張堅實的防護網在這里快速拉開。
臺風襲來,翔安區集結各類專業搶險隊伍69支1415人,聯系調動3支駐翔部隊509人,開展應急搶險行動18次,搶救被困群眾14起47人。值得一提的是,三名孕婦在群眾微信的愛心接力和市第五醫院志愿者的幫助下,得到了緊急的救治。
凝聚合力共建美麗新家園
昨日一大早,翔安區市政就派出600多人、駐翔部隊派出了近200名士兵,對全區的道路阻礙物進行清除,目前已率先在全市實現主干車道全部暢通。昨天下午,翔安區直機關黨員干部和市政員工400多人也紛紛走上街頭,幫助轄區群眾清除路障和掉落的雜物。
眾志成城防御臺風,翔安一刻也沒有停歇。昨日上午,由區委主要領導任組長和第一副組長的翔安區抗臺救災恢復重建領導小組成立。這個在災后第一時間組建的機構,設立抗臺防汛、電力協調、交通市容恢復、生產服務、生活救助、醫療保障、市場供應、社會穩定等10個工作小組,著力點不僅僅在抗臺救災,更在恢復重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