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訊(作者 陳悅 洪欣琳))連日來,一組圖片在廈門的朋友圈中迅速傳播,幾乎刷屏。這組名為“新綠”的圖片,展現“莫蘭蒂”臺風災后廈門街頭的斷樹殘枝上,又不斷冒出嫩綠的新芽。
“感動到要哭。”有廈門市民如是留言。這份對綠色的珍愛,既有廈門災后重建的希冀與溫暖,也揭示綠色、生態理念在這座城市深入人心。
9月15日凌晨3時05分,今年第14號臺風“莫蘭蒂”在廈門翔安沿海登陸,一夜間將這座美麗的海邊花園城市摧殘得面目全非:65萬株行道樹倒伏,其中不乏名樹古木。但臺風重創之后,廈門也顯現出了此前在“綠色”上積累的“深厚家底”。
東海之濱的廈門,土地資源和空間資源有限,因而在發展過程中一直重視資源節約、環境友好。2013年,廈門獲評福建首個國家森林城市;2015年,廈門又在中國副省級城市中第二個通過中國環保部國家生態市的考核驗收。
在這樣的過程中,廈門政府和民眾享受綠色生態帶來的福利,綠色意識也深植于這座城市。
“莫蘭蒂”臺風災后,從官員到普通民眾,也包括居住在廈門的外國人、僑胞和臺胞,在廈門的各個角落掀起倒伏樹木扶種“黃金期”的搶救熱潮,用一雙雙手,搶回一片片綠色。
這種綠色生態意識已經融入到廈門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
從規劃的角度入手,廈門推出“多規合一”。在廈門城市總體規劃中,將占廈門近六成面積的近千平方公里土地劃入生態控制線,保障了城市生態功能底線,助力廈門達到“生態美”的目標。
在經濟發展上,廈門“綠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循環經濟得到發展。2003年,廈門每萬元GDP能耗是0.76噸標煤、水耗是74噸、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5.9千克;到2013年,已分別下降到0.48噸、11噸和1.36千克,遠低于中國平均水平。
去年4月掛牌的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為廈門發展裝上又一臺“引擎”,這臺新“引擎”同樣很“綠色”。漫步“寸土寸金”的廈門自貿片區海滄園區,居然發現一片綠意蔥蘢、水波蕩漾、曲徑通幽的自貿公園。
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也是廈門自貿片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國際航運中心總部大廈所采取的“雨污分流制”,被稱為“綠色示范精品工程”。該大廈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通過大廈的設施,可將雨水和污水收集回收利用。雨水用于綠化,部分污水處理后用于綠化、沖洗及景觀用水。
在生活出行方面,綠色出行,尤其是公共自行車系統,成為許多廈門民眾日常的出行方式。
廈門還沿著山體和海岸線構筑環山、環海綠道。到2015年底,廈門綠道長度已達848公里,且山海連通,構成一條民眾和游客漫步其中的“綠色長廊”。
這一抹抹鮮亮的綠色,把美麗廈門裝點得更加宜居宜業,也釋出吸引投資、促進旅游等綠色發展紅利。
“莫蘭蒂”臺風剛過去半個月,廈門迎來國慶假日旅游黃金周,依然游人如潮。前來廈門拍攝婚紗照的一名江西女孩說,之前了解到“莫蘭蒂”重創廈門的消息后,她一度非常擔心拍攝會受到影響;沒想到“廈門災后恢復重建的速度真快,這里還是那么漂亮,美景一點都沒打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