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 (記者 詹文)有位作家說,要看一座城市里,人們的幸福指數高不高,就去看看他們的眉眼,是否經常帶了笑。這是詩意的說法,作為廈門這座城市的決策層則不遺余力從更務實層面探尋城市的“幸福密碼”。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的這五年,廈門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一件件實實在在的民生實事,助力提升市民幸福指數。
【亮彩數據】
收入
2015年全市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2607元和17558元,均居全省首位。
就業
2015年全市新增就業18萬人,本市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1.2萬人;年末,實有登記失業人數2.5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2%。
就學
2015年全市擁有各級學校(含成人教育、社會辦學)1275所,其中,小學302所,幼兒園691所。在各級各類學校中任職的專任教師4.66萬人,平均每名教師負擔學生19人。
社保
2015年末,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237.17萬人、332.12萬人、183.93萬人、182.41萬人和171.80萬人。全市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250家,醫療保險定點零售藥店909家。
【幸福密碼1】
均衡化
公平和諧助力幸福指數提升
昨日一早,劉珺送閨女到學校,從同班一位家長那聽到一個“秘密”:他們的班主任是從一所名校交流過來的。這消息讓她很興奮,不停地在家長群、家人群里“廣而告之”,結果一位媽媽“消遣”她:這早就不是新聞了。
王琛一個多月前也剛被“消遣”。兒子電腦派位進了一所初中,她很是糾結——要不要拼關系讓孩子進重點班。結果,老公打聽后告訴她:甭糾結了,2013年開始,廈門初中就實行了電腦均衡分班。倆媽媽被“消遣”了卻不惱,還很高興。“這樣好,大家都一樣,大家都開心。”王琛說。
不管是本市娃,還是外來娃,廈門的目標是要讓孩子們能接受公平的均衡化教育。從教育資源到教育質量,這五年來,廈門推出諸多舉措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每年都興建一批公辦中小學幼兒園;師資交流、經費投入等不斷向一般校傾斜;不斷提高民辦校質量;為外來娃提供大量公辦校學位,憑積分上學,讓他們和本地娃一樣享受九年義務教育。2014年,廈門成為全省首個全域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評估城市。
在專家看來,廈門的均衡化發展思路,不僅落實在教育,還貫穿了交通、醫療、就業、養老、住房、公共文化等民生方方面面。五年來,均衡化帶來公平與和諧,助力市民幸福指數節節提升。
【幸福密碼2】
立體式
民生各領域織密織牢保障網
前不久的一條消息,讓民企老板詹蔚吃了顆“定心丸”。公司里有一些沒房的年輕人,“他們自我調侃是‘夾心層’,商品房太貴買不起,保障房又申請不了,因為收入偏高。”公租房啟動的消息傳出后,詹蔚特意打印出來,貼在公告欄里,“讓大家安安心。”
這顆“定心丸”,便是公共租賃住房,面向更廣泛的群體,包括本市戶籍的中等和中等偏上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夾心層”、穩定就業的新市民。此舉目的在于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滿足多層次人群的住房剛性需求,以實現“住有所居”的共享發展。
廈門保障房建設起步早,滿足了困難群眾需要,被建設部譽為“住房保障的廈門藍本”,向全國推廣。這五年,“廈門藍本”迎來新的發展階段,住房保障被作為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諧穩定的大事來抓,從立法、管理、制度上進一步完善。目前,面向低收入群體的廉租房已基本做到應保盡保,廈門的目標是面向中等收入無房群體的公租房也要逐步實現應保盡保。
專家認為,公租房的啟動,標志著廈門立體式多渠道的住房保障網已經建構。“這五年來,廈門不僅建構起住房的保障網,還在交通出行、食品安全等民生各領域加大投入,織密織牢立體式民生保障網,提升市民獲得感。”一位專家如是說。
【幸福密碼3】
全覆蓋
創新政策讓群眾盡享基本保障
海滄東孚鎮寨后村,73歲的老顏每月能領到1000多元養老金,更讓他感到踏實的則是醫保。“以前我這年紀,還得扛鋤頭去種地,現在可以坐家門口泡茶了。”他說,“農村就怕生病,病不起。可惜我家老太婆,去得早,那時農村還沒醫保,看病花了很多錢。”現在,老顏家兩個小孫子也都有醫保社保。
廈門長期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創新政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人民群眾盡享基本保障。在全國率先實現大病醫保城鄉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實現養老保險城鄉全覆蓋,實現城鄉低保標準全市統一……這幾年來,廈門全民社保制度以城鄉一體化為主要目標,在政策框架上實現了城鄉統籌,在業務經辦上實現了城鄉銜接,在待遇標準上實現了城鄉平等。
目前,廈門全民社保城市基本建成,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助在廈成為現實。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柳華文在廈門實地考察后表示,廈門完善社會保障的創新政策,契合了我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的具體要求,是發展與人權良性互動的實例。
2015年發布的《公共服務藍皮書》顯示,全國38個主要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評價,廈門排名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