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水貨”打交道 第一次她就狂吐不止 10日下午,飄著小雨。 一輛女式摩托,在坑洼的土路上扭著S形。 車在魚塘邊停下,陳大姐脫下雨衣,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和多數農婦一樣,她皮膚黝黑、穿著樸素。 停好車,她鉆進了一個鐵皮屋,搗騰著飼料。 沒多久,她又出了鐵皮屋,一個箭步,跨上了一艘船。在船上,她站得很穩,抓起水瓢,奮力潑灑“肥水”。 “別看我這一步就跨上船,20多年前,我可沒少吃苦頭。”她說。 20多年前,陳大姐從集美田頭村嫁到了浦林村。“田頭村在山里,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養魚,不懂水性,嫁過來之前,我從來沒坐過船。” 她說,嫁到浦林村之前,她一直跟“山貨”打交道。到了浦林村,她才開始跟“水貨”打交道,“因為,我丈夫是養魚的,那時家里很窮,除了養魚,也沒事干”。 陳大姐記得,1993年她開始養魚。第一次跟著丈夫到魚塘,因為要坐船,她在船上狂吐不止。“每次坐船都會吐,吐得很可怕。”她說,“但是,必須堅持,家里老小還指望著魚塘吃飯。” 數月的堅持,陳玉琴說,她瘦了一大圈,終于克服了暈船。 在陳大姐看來,暈船還是其次。“剛開始養魚,有一次,我為了省電,把池塘里的氧氣關小了,結果,造成很多魚兒缺氧死亡,這才是糗大了。”她說。 自學成才 “門外漢”成了“魚專家” “我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暈船。”她說,“其它的,也沒印象,一路走來,挺順利。” 不過,在這順利的背后,也跟陳玉琴肯學敢拼有關。在浦林村的魚塘上,一度是清一色的男人,陳玉琴的到來讓魚塘上有了一道亮麗風景。 “我是村里第一個開始上船去養魚育苗的女人。”她說,“養魚也不是什么難事,女人同樣干得了。” 為了盡快摸清養魚的門道,剛開始養魚時,陳玉琴會找個本子,把每天的心得體會都記下來。“養魚也是挺講究的,比如這下雨天,水里的pH值會變化,這與魚兒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時候就必須非常注意水質的變化。”她說,每次下大雨,她都會時時監測水池pH值。“這些都是來自自己的實踐,想把魚兒養得更精致一點,我還得向更多人學習。”她說,1999年,她在福建省農函大水產養殖專業學習。 “學習一個禮拜左右,但是,機會難得,我很用功,最后,拿了個優秀學員的稱號。”她說,“事實上,我才初中文化,文化水平低。” 在不斷的自學當中,陳玉琴從一個“門外漢”成為了“魚專家”。現在,鄰居的魚塘魚兒生病,都會請陳玉琴去“把脈”。她也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一條2厘米的小魚苗,我一眼就能看出雌雄”。 |
相關閱讀:
- [ 10-13]羅江街道:電商助力計生家庭致富
- [ 10-13]羅源飛竹推“稻田養魚”:新型生態水產帶農民致富
- [ 10-12]楮坪鄉計生協會:用心服務 鋪就一條致富路
- [ 10-10]楊書春:身殘家貧志愈堅 只手托起致富夢
- [ 10-10]清流縣大力發展花卉產業 幫助貧困群眾踏上致富路
- [ 10-08]“幸福工程”促奔“致富鹿”
- [ 10-08]產業脫貧落實處 抱團發展能致富
- [ 10-02]追尋紅軍足跡 尋訪硝溝村致富帶頭人馬占仁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