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1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 通訊員 李靜)“二甲雙胍”是目前全球治療糖尿病的“明星”藥物,它在有效降低糖尿病人血糖的同時,并不會引起低血糖、酸中毒等副作用,同時還可以緩解脂肪肝,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心血管功能,并能降低病人罹患某些癌癥(如肝癌和胰腺癌)的風險。但這種藥物降血糖的作用機理是如何發生的,卻一直是個謎。 近期,廈大生命科學學院林圣彩教授課題組的一項研究破解了其中的一個謎團。原來,“二甲雙胍”是通過溶酶體通路激活蛋白質激酶AMPK,才得以實現的。該研究成果為II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癌癥等疾病的藥物研制提供了新的靶點和方向。 10月11日,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 《細胞》子刊《細胞—代謝》上。 |
相關閱讀:
- [ 10-12]創城行動 莆田城廂區食品藥品監督員走進食品企業
- [ 10-11]南平安監局督導非藥品類易制毒化學品企業
- [ 09-30]福建藥企聯合倡議對“藥品帶金銷售”說不!
- [ 09-30]廈各區市場監管局藥品檢查 積水污染藥品嚴禁銷售
- [ 09-20]福建省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凈網”行動
- [ 09-18]食藥監局:中國282種藥品存在過度重復
- [ 09-14]藥品耗材聯合限價采購三明聯盟會議在泰寧召開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