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東南網10月2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少蓉)
也許你不認識北島,但你一定對這句詩感到熟悉。
北島,中國當代著名詩人,應邀來廈參加“鳳凰·鼓浪嶼詩歌節”。昨天,在詩歌節的最后一天,在參加一場名為“中外詩人對話:詩的斷裂與傳承”主題論壇上,北島終于正式對外“發聲”了。
他說:中國詩歌的傳承曾被阻隔斷裂,但生命力依然生生不息。
就像他那首名作《回答》里說的:“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p>
北島:我對朦朧詩的說法表示懷疑
在大家的概念里,北島與舒婷等人都是朦朧詩派的代表。
但昨天一開場,北島就提出:“我對朦朧詩的說法表示懷疑,其實今天詩派和革命詩派有一個很復雜的關系?!?/p>
隨后,他回顧了以《今天》雜志為代表的新詩運動與1949年到文革前夕的革命詩歌敘事的不同,“詩歌的寫作從‘我們’過渡到了‘我’的寫作?!?/p>
北島說:“1978年12月23日,油印雜志《今天》在北京誕生,以舒婷、蔡其矯、芒克和我等人為代表的系列詩人創作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詩歌。這樣的詩歌實踐,顛覆了詩歌界里官方話語的統治地位。這個時代里,全國范圍內的許多文學青年,都在這一浪潮的影響下進行過詩歌的嘗試寫作。38年過去,中國詩歌在國際詩歌世界中回歸了應有的地位,以及談話的空間?!?/p>
關于“詩的斷裂與傳承”,北島的觀點是:中國詩歌的傳統超過3000年,新詩100年,歷史上的戰亂、苦難、饑饉等都曾經阻隔斷裂詩歌的傳承,但是詩歌的生命力依然生生不息。
北島:大眾是否認真讀詩是個問題
現場有記者發問,“今天的詩歌是否與大眾存在距離?”
對此,北島回應詩歌在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中的自我定位。雖然今天新媒體在詩歌的大眾傳播中擔當了重要的角色,但大眾是否在認真讀詩、認真理解詩歌依然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問題,認知和理解詩歌背后的社會背景、歷史價值。精英文化需要一批人的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挑戰。詩歌需要傳承,一代代新的詩人與讀者是需要挑戰與超越一代代詩人和讀者的。
相關新聞
北島和舒婷的第一次通信,究竟講了什么?
昨晚,伴隨著閉幕式“詩與歌的和鳴”走向尾聲,2016鳳凰·鼓浪嶼詩歌節落下了帷幕。
閉幕式現場,北島、鄭愁予、金珉廷、金經株、墨普德、瑪爾蓮娜、顏艾琳等著名詩人朗誦詩歌作品,為詩歌節留下最后的詩音。其中,北島還回憶了他與舒婷的第一次通信,“四十年前,我第一次和舒婷通信,那是1976年底,內容還是舒婷最重要的詩歌——《致橡樹》,四十年過去了,發生了很多故事。本來我們是沒有機會見面的,但是這次相遇了,因為最初那次通信其實是跟蔡其矯有關,跟艾青有關?!薄霸婋x我們又遠又近,就像顧城詩里寫的那樣?!?/p>
另悉,為了推動中外詩歌交流、獎掖杰出詩歌人物、鼓勵新人新詩作發展,在閉幕式上,主辦方鳳凰網、鼓浪嶼管委會、廈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還啟動設立了“橡樹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