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新城的生態景觀不斷升級
廈門日報訊 (記者 應潔林 桂楨)上周末,美輪美奐的杏林灣吸引了近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頂尖賽艇選手——這片被譽為“最美水上賽道”的水域剛剛舉辦了2016“中國杯”賽艇多人艇公開賽暨中國賽艇大師賽,選手之一、亞洲賽艇聯合會主席王石也忍不住為杏林灣的高顏值點贊。
水域面積7.2平方公里的杏林灣與集美新城依傍而生,是新城不可復制的自然資源和生態景觀。事實上,除了天生麗質的自然條件,杏林灣的美麗容顏也離不開城市管理者的后天努力。近年來,集美區集中開展杏林灣截污整治、環灣綠道建設,讓新城的生態景觀不斷升級。
作為貫徹落實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的具體舉措,集美區將繼續秉持五大發展理念深化生態建設和城市管理,并以“跳出集美看集美”的視野對標一流城市、打造國家級生態區,提升人文集美的宜居和營商環境。
杏林灣將建濕地公園
通過生態島鏈凈化水質
杏林灣有“廈門西湖”之稱,由上游的后溪流域匯聚而成,它與集美新城“緊鄰而居”,沿灣分布著大量居住用地和新城的辦公、商務、文化教育和科研用地,園博苑和廈門水上運動中心也“棲息”于此。可以說,杏林灣周圍聚集著集美新城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因此,灣區的生態品質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有關部門的努力,目前,杏林灣已完成沿灣截污工程,并形成了超過20公里的環杏林灣濱水景觀帶。
為了進一步凈化灣區水質,同時也為新城增添一份靈動的綠意,記者了解到,集美區將在杏林灣后溪水閘口附近建一個濕地公園。根據規劃,公園將分為島嶼觀光、濕地科普、親水體驗、濱水休閑、河道風情、康體慢行等功能區,建設內容包括梯田、水微循環處理、局部景觀綠化提升改造等。
“濕地公園的建成,就是對后溪流域流入杏林灣水體加裝一個‘凈水器’,利用自然生態的方式,實現調蓄雨水,修復水生態,給提升杏林灣帶來生命力。”相關負責人介紹,濕地公園將以自然保護和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在保證主泄洪道條件下,將上游水域在流入杏林灣時先經過生態島鏈的過濾,充分發揮濕地中巖石、土壤孔隙的儲水、過濾機能,也將利用水生植物、藻類、魚類的生物凈化功能,來改善杏林灣水域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
過去,由于上游生活污染源、養殖污染源和少數工業污染源皆匯入杏林灣,而杏林灣自身又是個較封閉水域,自凈能力有限,一度造成杏林灣水域的水質較差。為了改善杏林灣水體環境,近年來,集美區開展了生豬禁養、村莊截污納管等行動。目前,杏林灣沿岸的50多個雨污水排放口全部實現截流,杏林灣上游后溪流域完成了生豬禁養、村莊截污納管等工作,實現灣區污水零排放。
今年實現208個村莊
生活污水“全處理”
在后溪鎮下莊社,一個栽滿水鳶尾花、美人蕉、風車草等挺水植物的池塘格外引人注目,這塊看著像是小花園的“人工濕地”其實是去年6月啟用的下莊社分散式污水處理站。為徹底解決生活污水對農村居住環境以及周邊流域造成污染的問題,近年來集美區著力開展了農村污水分散式處理和截污納管等系統建設,將農村的生活污水以及初雨等進行統一處理,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不亞于城市的污水排放標準。
在各個村莊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過程中,根據村莊環境特點以及地勢條件等,采用不同的污水處理工藝。下莊社分散式污水處理站建成投用,每天最多可以處理污水160噸。通過鋪設污水收集管網,將每家每戶的生活污水以及初期雨水收集接入處理站,經過調節池、污泥熟化發酵、沉淀等6道工序進行生物工程處理,最終進入“人工濕地”生態工程處理,出水可作為周邊農田的灌溉用水。截至今年上半年,集美區已經完成全區69個村莊分散式污水站建設,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區的208個村莊生活污水將可實現“全處理”。
嚴格管控揚塵
捍衛“廈門藍”
為了捍衛“廈門藍”,集美區扎實推進道路工地揚塵防控、工業揚塵防控、鍋爐整治、餐飲油煙整治等工作,環境空氣質量得到持續改善。藍天綠水的保持,與嚴格的工作制度密不可分。目前,集美區已將實施環境監管網格化制度納入《集美區2016年黨政領導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細則》,進一步落實生態文明考核評價機制,推行生態文明建設“一票否決”制,確保環境監管制度和環境安全管控體系有效運轉。
應對工地揚塵等“頑疾”,執法部門更是開展了對100個在建工地、64條道路及2100多畝邊角地的“防塵降塵”集中整治,同時重點對主干道進行砂土污染和揚塵專項整治,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五大發展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