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市民在寫有“拒絕毒品誘惑”的宣傳橫幅上簽字 廈門日報訊 (記者 吳俊鴻 蘭京 何炳進)走進思明區不見天路附近一幢小樓房,一面心愿墻引人駐足:墻上有一個個編號,編號上有一片片心愿貼,上面寫著“大米”、“花生油”、“洗衣粉”等字樣。 這幢小樓房門口的牌子寫著“回歸工作坊”,這是思明區廈港街道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共同的家。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在心愿墻上寫下各自的愿望,這些心愿就會成真。實際上,關愛吸毒康復人員以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并將他們納入網格化、數字化監管,廈門這座文明、愛心之城一直在行動…… 近年來,全國發生多起吸毒人員及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禍案件,造成重大損失,影響廣大群眾安全感,而溯其源頭,有分析認為,這些特殊人員缺少關愛是主因之一。創新方法,未雨綢繆,今年以來,廈門全市各政法、綜治部門將“互聯網+”運用到吸毒康復人員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肇事肇禍風險管控領域,并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把關愛這些特殊人員的工作,延伸到每一個社區網格甚至他們的家里,幫助他們回歸社會、回歸生活,從而預防和減少其肇事肇禍風險。 【關愛】 建立“回歸工作坊” 讓吸毒康復人員有歸屬感 日前,記者走進廈港街道“回歸工作坊”,心愿墻上的一個個數字編號引起記者的注意,這些編號有什么特殊含義? 工作人員陳黎明解開了疑惑。原來,每個編號就是每一名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代號,為了照顧他們的感受,不直接寫名字,而是用代號。就這樣,一個小細節,體現出了工作人員對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關愛。 這個“回歸工作坊”成立近3年,目前有10多名社區戒毒康復人員,都在社區網絡上登記,實現了網格化“線上監督、線下運作”的精確服務和幫扶。陳黎明說,每年都有人從這里“畢業”回歸生活,阿明(化名)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回歸工作坊”首批學員,剛從強制隔離戒毒所出來,是“回歸工作坊”工作人員和社區民警、網格員開車將他接回家。 除了定期開展尿檢等網格化監管外,陳黎明還為包括阿明在內的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安排一些簡易的手工活,每做完一次手工活,由街道補貼經費,給他們支付雙倍工資,這些工資一半用現金支付,一半換成油米鹽等生活必需品。阿明說:“我在‘回歸工作坊’找到了歸屬感?!?/p> |
相關閱讀:
- [ 09-06]廈門某男子為籌毒資貪污公款 毒品不止斷送了他的仕途
- [ 08-23]菲律賓警方逮25名臺灣人 涉嫌毒品、網絡及電信犯罪
- [ 08-13]無業游民盜走摩托車換錢買毒品 曾在同安打過工熟悉地形
- [ 08-03]暑期臺灣青少年毒品案激增 3天逮捕近2000名毒販
- [ 08-03]蓮秀社區舉辦“不讓毒品進我家”法律講座
- [ 07-23]廈門:男子飛車搶奪孕婦手機 銷贓后買食毒品
- [ 06-26]廈門中院宣判毒品犯罪案 研究生變身 “制毒師 ”
- [ 06-25]廈門邊防破獲特大毒品案 繳獲冰毒半成品625公斤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