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潭尾濱海濕地公園二期工程下月開工,2018年起逐步建成
-這是全市首個以紅樹林為主題的生態濕地公園,始建于2010年
木棧道鳥瞰圖
總體鳥瞰圖
觀鳥亭效果圖
登島碼頭效果圖
廈門晚報訊 (記者 吳笛)記者昨日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位于翔安火炬大橋旁的下潭尾濱海濕地公園二期工程將于下月開工。工程包括涉水工程和景觀兩個部分。其中涉水工程部分預計投入1.7億元,將于2018年4月完工。景觀部分將于明年5月份開工,2018年底完工,預計到2020年下潭尾紅樹林濕地公園將全面建成并對外開放。
一期種下42.8公頃紅樹林如今普遍長到1.5米多高
2010年,位于翔安火炬大橋西側海域的下潭尾濱海濕地公園啟動建設,一期工程種植紅樹林42.8公頃。經過造林培育,目前紅樹林長勢良好。
為了給紅樹林創造生長的環境,施工單位共在紅樹林種植區造了5個“島”。據專家介紹,紅樹林生長需要一個標高,通常需要在海平面以上1.6米到2.2米,造島是為了滿足紅樹林生長的條件,而所謂的“島”,其實并不是島,當海水漲潮時會將這些“島”淹沒。另外,紅樹林的養護期比較長,最初種植時只有40厘米左右,經過養護,目前紅樹林普遍高度達到了1.5米到1.6米。
專家表示,前段時間“莫蘭蒂”臺風來襲,對紅樹林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局部出現了倒伏,但是因為紅樹林的自我修復比較強,種植得很密,目前紅樹林的恢復情況良好。
同時,廈門大學的科研團隊通過人工放流大量灘涂魚類、貝類、蝦蟹類和其他海洋潮間帶生物,“重塑”下潭尾的紅樹林生態系統。隨著良性生態系統的搭建完成,越來越多鳥類開始回歸下潭尾棲息安家。據廈門大學海洋生物學專家觀測,白鷺、紅嘴鷗、紅嘴巨燕鷗等鳥類的身影已越來越常見于生態公園內。
建設約6公里的木棧橋和棧道將新建7座觀鳥亭
公園二期工程包括涉水工程和景觀兩個部分,將新增紅樹林生態島嶼2座,建設引育種中心,同時結合公園休閑旅游、科普教育等生態功能布局,開展碼頭、水道、觀光步行道、科普廊道等市政及旅游休憩配套設施建設。
其中水工部分將于下月開工,主要包括三塊內容,第一塊內容是水道的疏浚,在紅樹林種植島嶼之間形成一個水道。用疏浚海泥回填造島,再造兩個島。這兩個島在一期工程的外側,依托兩個島將再造36公頃紅樹林。
第二塊內容是濕地公園的觀光棧道,觀光步道位于紅樹林種植區內,總長約6公里,棧道將在種植區域內形成環形的觀光棧道,供市民更好地享受海上紅樹林的美景。
第三塊內容是新建5座碼頭,作為島和岸上的連接,其中岸上兩個碼頭,島上3個碼頭。
景觀建設將對觀光棧道和棧橋作進一步完善,岸上會設置慢行道和自行車道,將在2017年5月開工,2018年年底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二期工程還將新建設7座觀鳥亭,便于游客和市民在不打擾鳥類生活的情況下,更近距離地觀賞濕地公園的美麗鳥兒。
預計到2020年,一個集科普、環保、旅游、休閑、觀賞于一體的紅樹林濕地生態公園將展現在人們面前,不僅成為環東海域新城區濱岸生態屏障和重要的公共景觀資源,也將大大提升城市周邊景觀效果與生態品位。
二期主要建設內容
將新增總面積約31.7萬平方米的2座紅樹林生態島嶼,未來依托著兩個島再造36公頃的紅樹林。
建設總長約6公里的環形觀光木棧橋和棧道。
新建5座碼頭,作為島和岸上的連接。
對觀光棧道和棧橋做進一步完善,岸上設置慢行道和自行車道。
新建7座觀鳥亭。
建設引育種中心。
【鏈接】
首個紅樹林主題生態濕地公園
作為廈門首個以紅樹林為主題的生態濕地公園,建設初期重點清理養殖廢舊設施和建筑垃圾。下潭尾紅樹林濕地公園一期工程建設共清理灘涂125公頃,種植紅樹林42.8公頃。
2013年1月,廈門大學團隊接手“重塑”紅樹林的生態系統后,制定了人工放流灘涂魚類、貝類、蝦蟹類和其他海洋潮間帶生物的方案,并建立了4個以秋茄為主要樹種的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區。
2014年1月起,項目組根據潮水、溫度等環境特征以及生物習性特點,在保護區內及其周圍灘涂中開始分批人工投放適合當地生長的魚類、貝類、蝦蟹類和多毛類等。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濕地灘涂和紅樹林生物種類則由項目開始前的20多種增加至目前的80多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