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渡臺曲》作為2016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暨“鄉音之旅”展演活動的閉幕大戲,贏得金門鄉親的喜愛
歌仔戲折子戲專場演出
小白鷺民間舞研習中心給金門孩子上舞蹈課
廈門市南樂團走進金門醫院演出
金門民眾在總兵署廣場前欣賞演出
廈門日報訊(記者 陳冬)曲終,人不散。看完歌仔戲《渡臺曲》,金門鄉親陳碧麗久久不愿離開劇場,她說,“多少年了,沒有再看過如此精彩的表演,真讓人舍不得。”10月21日至25日,2016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暨“鄉音之旅”展演活動,讓金門鄉親享受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民間藝術盛宴。
第二次入臺的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以“鄉音唱和”為主題,通過“歌戲暢和、舞動歡和、簫弦鳴和、蓮錦璧合、親子樂和、慈愛親和、雅樂清和”等板塊呈現。圍繞這個主題,主辦方共舉辦了16場交流演出,包括4場劇場演出,即《大稻埕》、《渡臺曲》、《風神寶寶之火焰山》等突出兩岸題材的優秀原創劇目,走進中小學校展演、教學和互動交流6場,3場廣場演出,走進醫院、安老院演出2場,2場南音會唱。此外,還舉辦了“兩岸藝術薪傳與普及”研討會、高甲戲與舞蹈研習營,以及“美麗廈門”攝影作品展、演出和旅游推介會等活動。
身在情酣處,鄉音最動人。帶著熟悉的親切氣息,它從廈門跨過一灣淺淺海峽來到金門。在金門,無論是古厝、寺廟的磚瓦墻圍,還是牌坊、祠堂的梁檐斗拱,都深深地烙有閩南文化的印記。所以,當娓娓的質樸鄉音響起,一股暖流直抵金門鄉親的心,地緣、血緣、法緣、戲緣、文緣的認知進一步加深了,筑牢兩岸人民心靈深處文化認同的基礎。
好戲連臺
廈門金蓮陞再回“娘家”
22日上午,高甲戲迷鄭淑芳和好友很早就來到金門縣文化局舞蹈教室,一見到陳炳聰,就握著他的手說:“盼了好久,終于又見到老師了。”
原來,在2014年,金門縣文化局專門開設了為期一周的“高甲戲研習班”,并邀請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的陳炳聰、紀亞福等四位大師擔任老師,當年,鄭淑芳和她的好友都是研習班的學員。兩年后再相見,鄭淑芳的身段招式已十分成熟。不過,她仍像孩子一樣,跟著老師認真學習,盡管汗流浹背,臉上卻一直掛著笑容,興奮得難以言表。
一同參與研習營的,還有金門當地的其他高甲戲迷,他們大部分也都曾參加過兩年前的研習班。教室里,戲迷們席地而坐,老師們示范講解,還邀請戲迷穿戲服體驗。
作為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的副團長,陳炳聰隨團到金門演出不下20次,幾乎次次參與。然而,最難忘的還是1994年的金門之行。 金門與廈門僅一水之隔,高甲戲是兩地民眾共同的記憶。1931年,金門人和同安蓮河人合股接管天福興戲班,后成立劇團,故取金門之“金”字、蓮河之“蓮”字,加上以示吉祥的“陞”字,曰“金蓮陞”,延續至今。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金門尚有古寧頭金寶春高甲劇團等,后因戰火先后解散。在金廈交通未斷絕前,金蓮陞高甲戲常常應邀赴金演出。1949年后,兩岸隔絕。時隔45年,這種狀態終被打破,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第一次到金門演出,成為福建第一個赴臺演出的閩南方言戲劇團,更是自臺灣開放大陸演藝團體赴臺演出以來,第一個進入金門的大陸劇團。
“當我們到達碼頭,前來迎接的鄉親與我們擁成一團,眼里閃著激動的淚花。”陳炳聰說,44個團員,連續演了46天,演到所有劇本都演完,幾乎把金門走透透,當地從老人到小孩,都像追星族一樣跟著戲班子跑。此后,金蓮陞到金門的演出又多了起來。
南音會唱
裊裊鄉音連接血緣親情
清金門鎮總兵署是清朝金門縣衙的辦公地,如今,這里成為文物供游客參觀,核心的地理位置使其仍然是金門人每天生活的必經之地。22日,總兵署門前廣場的戲臺,分別上演了兩場演出—— “蕭弦鳴和:兩岸南音樂會唱”以及“蓮錦璧和:兩岸高甲戲專場”。
當日,金門天氣炎熱,但仍吸引大批觀眾捧場,傳統南音古樂響徹云霄,博得滿場觀眾熱烈喝彩。許多老人家開心表示,聽到鄉音,很是感動。兩岸表演團體包括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臺灣南管新錦珠劇團、金門樂府傳統樂團、廈門市南樂團等,在觀眾的掌聲中,更是拿出看家本領,精湛演出獲得好評。
南音也稱“弦管”,素有“漢唐古樂”之稱,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洞簫悠悠,南琶如訴,同奏鄉曲,共訴思慕。臺上,廈門的南樂團除了繼承傳統外,呈現更多的是美學效果,令金門鄉親眼前一亮。而金門當地的南樂社團,則更加遵循傳統表演模式。
如今,在金門,南音算是流傳較廣的劇種,泉州人吳淑珍在這里傳授南音已經十余年,金門的南音發展發生了很大改變,但同樣面臨傳承問題。
看著兩岸南音樂社同臺交流互動,臺灣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系教授蔡欣欣感慨萬千,她說,總兵署自古以來都是凝聚金門人向心力的據點,南音又是兩岸民眾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在這里舉辦南音會唱、兩岸高甲專場對于連接兩岸血緣親情有著特殊的意義。
舞動歡和
兩門“小白鷺”金門比舞
23日下午,總兵署門前廣場戲臺,上演了一場“舞動歡和:兩岸舞蹈專場”,來自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和金門棠風舞蹈團、金門浯江舞蹈團的演員們同臺“比舞”。
民間舞蹈,對于廈門和金門來說,也有一段割舍不斷的情緣。創立于1993年的廈門“小白鷺”,2001年開始多次赴金門、臺灣演出。在金門演出時,喜愛舞蹈的張庭和邱驛棠偶然看到演出,就被中華民族傳統舞蹈的魅力所吸引,動了隨團來廈學習的念頭。
金門浯江舞蹈團在那個年代,是金門唯一的專業舞蹈團,利用廈金直航,該團在2002年成立后就首次跨海來廈,25位師生在小白鷺業余藝校進行為期10天的“相約小白鷺舞蹈之旅夏令營”,其中就包括張庭和邱驛棠。如今,浯江舞蹈團將這種跨海“充電之旅”模式固定下來,或帶領學員參加夏令營與大陸舞者交流,或組織教師來廈觀摩訓練,
參加完夏令營后,同年9月,邱驛棠、張庭正式考入廈門藝術學校舞蹈表演專業。6年后,張庭考入法國電影學院;邱驛棠考入北京舞蹈學院,學成之后在金門創辦了棠風舞蹈團。
在“舞動歡和”的舞臺上,廈門“小白鷺”的成年舞者翩翩起舞,獻上多個民族的舞蹈;而金門兩個舞團的表演者大多是10來歲的小朋友們,無論是舞蹈的編排還是道具,都充滿濃郁的閩南味道,舉手投足間,仿佛看到了“小白鷺”的影子。不少孩子說,希望有機會可以到廈門學習更多不同的舞蹈。
深入基層
讓文化交流成果惠及民眾
今年的“鄉音之旅”展演,與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無縫鏈接”,主辦方組織兩岸表演團體深入金門的學校、社區以及醫院、安老院等,讓兩岸文化交流成果更多地惠及臺灣民眾。而對于這樣的安排,金門鄉親拍手稱好。
在金門醫院,廈門市南樂團演繹的千年古樂,讓病人及醫護人員都沉浸其中。金門醫院副院長董文雅說,這樣的音樂,為冰冷的醫療注入了溫度;在金門縣大同之家安老院,百余位阿公阿嬤端坐著,品味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廈門市南樂團帶來的折子戲、南音表演唱。老人們說,有生之年還能再次聽見這樣的旋律,仿佛找回了年輕時的記憶。
值得一提的是,主辦方還專門將舞臺延伸到金門縣的外島——小金門島嶼,又稱金門縣烈嶼鄉。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分別在烈嶼鄉體育館,為當地民眾表演了歌仔戲、高甲戲、折子戲專場,當地民眾幾乎全家出動前來觀看。
孩子們對閩南文化這一熟悉而又陌生事物所展現出的熱情,更是出乎意料。無論是在烈嶼鄉卓環小學,還是在金湖小學、金沙鎮小學、金城鎮小學,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廈門小白鷺民間舞研習中心帶來的兩場薪傳演出,都受到師生們的歡迎。
“兩岸藝術節就是要深入到金門的最基層,讓青少年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讓偏遠地區的人們也有機會欣賞到民間藝術的精華。”當孩子們穿上戲服、咿呀跟著老師哼唱時,主辦方負責人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原聲】
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萍:共同傳承中華文化永遠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主旋律。期待廈金更加緊密團結,攜手共進,展望未來,共唱鄉音,唱響兩岸,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金門縣文化局局長呂坤和:金門廈門一家親。一直以來,金門都是聯系大陸與臺灣文化交流的紐帶。我們非常希望這樣的文化交流以后能夠多多到金門舉辦。
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文化需要感知,從而產生共鳴。本屆藝術節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通過集中的展演,把散落的閩南文化珠子串起來,重新喚起廈門金門兩地的共同記憶,并將文化的種子播撒到金門的鄉間閭里,讓情感和文化的基因傳承到下一輩人身上。
?
【鏈接】
兩岸學者探討
藝術薪傳與普及
在臺灣,從小學到高中,設定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戲劇藝術教育,讓比較少接觸到傳統戲曲的孩子,從小就能系統學習,去親近傳統藝術。
為了探討兩岸藝術的薪傳與普及,展望未來合作發展,藝術節期間,來自福建省藝術研究院、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臺灣藝術大學、臺灣戲曲學院、臺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教育館、臺灣明華園戲劇團、臺灣豫劇團、金門縣書法學會的專家學者、藝術教育骨干教師們,共聚一堂,圍繞“兒童劇的創作與前景”、“藝文團體校園推廣的經驗與問題”、“學校如何開展藝術通識教育”等議題展開了學術研討及交流,并共同研析海峽兩岸如何更好地開展藝術教育工作,共同繼承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
推介廈門旅游
構建“廈金生活圈”
“廈門真的是好美!”在金門縣文化局演藝廳大廳現場,廈門攝影家拍攝的60幅展現“美麗廈門”的優秀作品,深深吸引著金門民眾的眼球。
23日,在展覽現場一側,閩南大戲院舉辦了演出和旅游推介會,宣傳推廣廈門重點演出劇(節)目和經典旅游觀光項目,為金門乃至臺灣的民眾前來廈門觀光旅游、觀摩演出提供方便,構建起“廈金生活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