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工作人員到養殖場現場取樣。(資料圖/本報記者黃曉珍攝) 廈門日報訊 (文/本報記者 林雯 通訊員 佘逸 林建斌)為進一步豐富市民的“菜籃子”,廈門正在構建以水產品批發市場為主、以水產品農貿市場為輔,覆蓋城鄉的水產品流通市場網絡,而依靠成熟的漁業基礎和地緣區位優勢,廈門也正在尋求打造一個影響力輻射國內外的水產品批發集散中心。隨著廈門水產品交易規模的不斷擴大,為市民把好舌尖上的安全關,從源頭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廈門監管部門的一項重任。 近年來,市海洋與漁業局依托市水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處和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嚴把廈門流通水產品的質量關,通過市場監管與實驗室監測“雙管齊下”,確保市民的餐桌安全。 加強市場流通源頭監管 在進入市場零售環節之前,水產品的養殖和批發都屬于質量安全的監管環節。在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的監管“大頭”是在批發環節,而事實上,在廈門,超過80%的水產品均來自中埔水產批發市場。記者從海洋與漁業部門了解到,中埔水產市場一年的交易量大約是30萬噸,其中活鮮交易量約20萬噸,另外還有約8萬噸的冰鮮交易。這也意味著,水產品源頭監管的最關鍵環節就在中埔市場,而市場水產品安全監管的責任就落到了市水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處身上。 在中埔市場,一年365天,所有進入市場交易的水產品每天都要“過關斬將”。進場第一道關卡就是提供產地證明,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實現來源可追溯。在檢測中不合格的產品,除了禁止流通之外,市水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處還會要求經營者立即變更貨物產地,也就是避免同樣有問題的其他批次水產品再度流入廈門的批發市場,一些經營大戶還建立了進銷臺賬登記,市水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為了達到流向可查明、責任可追究、查處有依據的效果?!?/p> 近年來,市水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處在通過完善各項監管制度,推進產地證明和中埔市場的準入機制的同時,也密集執行各類監測抽檢,確保問題水產品“零流入”廈門市場。 獲準進入中埔市場的水產品,很快要經歷兩道檢驗關。首先要進行的是快速檢測。檢測人員在市場內隨機收集檢測樣本,通過十分鐘快速檢測,就能“揪出”可能泡過甲醛或過氧化氫等保鮮劑的水產品,檢測人員說,在嚴密的實驗操作下,哪怕是十萬分之一的保鮮劑混合量都能馬上現形。保鮮劑檢測不合格的產品,將被立即禁止流通。經過第一輪篩查后,接下來要進行的是藥物殘留檢測,技術人員通過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等設備對樣品進行進一步檢測,大約3小時后,被抽檢的水產品是否含有孔雀石綠、氯霉素、硝基呋喃等藥物成分殘留就一目了然了。 今年前三季度,市水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處共檢測水產品2000多批次,通過認真履行水產品批發市場的監管職責,使批發市場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得到鞏固,不僅市場內絕大部分經營戶建立了交易臺賬,河豚、有毒織紋螺、浸泡甲醛和腐爛變質的水產品也全部絕跡于市場,全市未發生一起重大水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實驗室“揪出”養殖藥殘 廈門市是傳統的水產品消費大市,不過,在廈門吃到的水產品卻幾乎都不是廈門產的,本市產水產品分為近海捕撈和養殖類兩部分,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全市水產品養殖面積近4萬畝,年產量2萬多噸,養殖主要品種有羅非魚、牛蛙、鰻魚、南美白對蝦,養殖區域集中在島外四個區,產品主要銷往外地。 每一批要出產的養殖水產品,在正式進入流通環節前,全部要闖過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設下的藥殘“監測關”。近年來,廈門的水產品質量監測工作已形成一套科學監測和應急預警相結合的完整體系,確保廈門市民吃得放心。 海洋與漁業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活體水產品的檢測重點不同于保鮮水產品,活體水產品的檢測重點是查明產品是否有藥物殘留,監測人員通過實驗室的氣相色譜儀和液相色譜儀等儀器設備就能“揪出”孔雀石綠、氯霉素、硝基呋喃類等禁藥,基本上非常輕微的殘留藥量都會“現原形”,以孔雀石綠為例,檢出限是0.5μg/kg。今年來,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共監測完成養殖水產品400批次。 |
相關閱讀:
- [ 10-21][投訴]水源被污染漳浦縣赤嶺鄉村民遭遇飲水難
- [ 10-20]【反饋】清流自來水渾濁 將改善水源
- [ 10-20]網友投訴三明清流自來水渾濁 政府反饋將改善水源
- [ 10-20]環保部:加大水源地督促整改力度 確保群眾飲水安全
- [ 10-19][民生 投訴]水源被污染漳浦縣赤嶺鄉村民遭遇飲水難
- [ 10-17]網友投訴三明清流自來水渾濁 政府反饋將改善水源
- [ 10-11]南平市第二水源工程順利建成通水 水更甘洌心更甜
- [ 10-11]違規種植生活排污難禁絕 面源污染肆虐侵蝕城市水源地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