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爾嘉和詩友在花園合影。
林爾嘉(左二)和家人在花園合影。
外國賓客云集。
東南網11月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文/記者 鄔秀君 黃曉波 本組圖由白樺提供)在鼓浪嶼,有這么一處花園建筑:亭臺閣榭、包容山海,極富中國傳統園林之風騷,十足創意;園林主人像導演般巧妙安排山與海的角色,演活了整個園林家國情懷最動人的一幕;賞花吟詩,以文會友,這里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勝地,抒寫了閩南文人以詩文表愛國真情的傳奇。
這便是位于鼓浪嶼東南隅的菽莊花園。園林及其主人的傳奇故事,成為世人百年來持續關注的焦點,園中美景藏詩情畫意,園主家國情懷更是借此表達,這也讓她成為鼓浪嶼一個獨特的文化坐標。
菽莊之美
補山藏海
蘊園主憂山河破裂之思
盡管在1913年,位于鼓浪嶼東南隅港仔后東側的山坡地處,一座別具心思的中式園林如期建成,然而園主似乎并沒有全心喜悅,依舊多有憂思。那時,林爾嘉39歲,已離開臺灣18年之久。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失利后,一紙《馬關條約》點燃了林氏家族血脈里、傳統文人士大夫的愛國引線。于是,不愿當亡國奴的林爾嘉隨著父親林維源,渡海遷至鼓浪嶼鹿耳礁居住。故園被占,常常站在海濱眺望遠處的林爾嘉,離鄉憂思倍增,建一座類似臺北板橋別墅的念想由此而生,這也便是菽莊花園建造之背景。
說起這座園子,其構思巧妙,用心熾濃,無不體現園主林爾嘉的品位之高。花園臨海而建,游客進入伊始,卻并不能見海之開闊,一堵高墻如景之幕布,硬是結結實實將一片海景隔在墻外。不曉得其中奧妙的人,卻以為花園所建之處即遠離海濱之處,待繞過墻幕,陣陣海風撲面而來,清新的濕氣和開闊的海景,讓人頓覺驚喜。這便是園子設計精巧之一:藏。另一巧妙之處便是:補。補即補山,由于所建之地并無山之崇峻,林爾嘉便通過人工建筑來補綴天然山景不足的缺憾,于是頑石山房、十二洞天、真率亭等建筑便成為補山之景。事實上,不管是補山之勝也好,或是藏海之闊也罷,林爾嘉亦是想通過這種手段,來表達山河破碎,亟待修補之意,也表達了期待將山河攬入祖國懷抱,不愿再受他人宰割之愿。這正是林爾嘉家國情操的體現。
文人雅士齊聚一園,共話家國憂思。1914年7月,菽莊吟社結社,這座園子便成了林爾嘉和詩友們吟詩聊發慷與慨的地方,來自各地的文人詩友齊聚菽莊花園,串起了閩臺兩岸詩學的聯系,也成為兩岸同胞思想文化交流的紐帶。隨后三十多年間,湘、蘇、浙、京、粵等地文人墨客聞名而至,更有日本、新加坡、印尼華僑躬逢其盛,鼎盛期參與人數達到1978人,這也讓菽莊花園成了有名的“詩人園”。“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詩酒人生中,林爾嘉和當時的文人雅士在這座園子中,思考家國命運,共計東山再起,盼望著驅盡外敵以及臺灣的回歸。這一盼直至他70歲那年如愿,所幸有這個園子陪伴了他三十幾年。
菽莊之德
實業救國
彰園主兼濟天下之懷
1874年出生的林爾嘉,字叔臧,“菽莊”即取其諧音,原是廈門抗英名將陳圣元的嫡孫,孩童時以內侄過繼給臺灣首富林維源為子。由此看來,哪怕不過繼林維源,林爾嘉也是名門之后,亦可享傳家之爵祿。用現代的說法,林爾嘉自生下來便是官三代,富二代。也許,換作另一人落此福境,很大可能會重演紈绔子弟荒唐的一生,偏偏林爾嘉卻不會。在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看來,林爾嘉雖貴為“公子”,卻與同時代的官家、富家子弟不同,“不染于少年紈绔之習”,也不熱衷科舉仕途,卻好論人才盛衰,時政得失。正是這樣的秉性,讓林爾嘉以難能可貴的行動,來實踐自我愛國、救國的抱負。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曾富甲一方的林家,并沒有像大多數的官紳一樣,在國家危難關頭,給自己留足后路。面對國土淪喪,林家不對臺灣日本當局屈服,毅然放棄臺灣的龐大產業,21歲的林爾嘉隨父舉家遷居鼓浪嶼,在廈門,林爾嘉開始了他實業救國兼濟天下的努力。
1904年,年僅30歲的林爾嘉擔任廈門保商局總辦兼廈門商務總會總理。在任職的隨后6年里,他提出改革經濟發展實業的設想,建議政府注重振興商務、興辦工業、發展出口商品、開礦鑄銀、修建鐵路、整理稅收、裁減冗員,以保證國家財政收支平衡。他還革除陋規苛例,方便華僑商旅,先后主持制訂《土地買賣章程》、《華洋交易規約》等條款,保全華僑利益,促進對外貿易。而在1907年,廈門商務總會興辦電器通用公司,打算在廈門安裝電燈、電話。但當時的人對此似乎并無興趣,都在駐足觀望,后來在林爾嘉投資30萬銀元拋磚引玉后,才正式推動開來。而在福建籌建鐵路時,林爾嘉慷慨解囊,經費竟有半數是其提供,他自己更是親力親為,為鐵路修建勞心費力。
如果提到廈門“國際花園城市”的稱號,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也和林爾嘉有很大淵源。很難想象,在上個世紀初,廈門還是一個令人掩鼻的“垃圾城市”,直到1920年廈門成立了市政委員會,開始積極推動廈門市政建設后,廈門的城市環境才有所改善,而當時林爾嘉正是市政會的會長。林爾嘉為廈門第一波城市改造建設貢獻頗大,興建近代城市,開辟馬路、拆遷民房,遇到地方保守勢力和外籍人士的阻撓,林爾嘉都能因勢利導,不避嫌怨,力為其難,秉公辦事,使“忌者不敢謗”,市政建設才得以進行。對廈門近代市政的建設,林爾嘉可謂居功至偉。
(注:文中資料采訪自鼓浪嶼申遺辦文史研究者,并與鼓浪嶼申遺文本等多部文獻相對照印證。)
【花絮】
蔣介石到過菽莊花園
已經77歲的蔡文田先生依舊記得他兒時發生在菽莊花園的一次經歷:在那里,他碰到了蔣介石。蔡老說,林爾嘉夫人龔云環正是他的姑奶奶,小的時候,他經常在菽莊花園玩耍。“見到蔣介石是1949年的夏天,當時國民黨軍隊一度駐扎在菽莊花園里。”蔡老回憶說,“當時我和當兵的混得很熟,一次一個警衛長說讓我們避一避,委員長要來視察,我就跟這個警衛長上了菽莊花園里的頑石山房。”過了一會兒,五六個穿著馬褂長衫的人走了進來。蔡老便問哪個是“委員長”,警衛長指著其中一個說“那個”便是。蔡老說,當時他還小,并不知道“委員長”是什么概念,后來才知道那個“委員長”便是蔣介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