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10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林少蓉/文 陸軍航/圖)
人物名片
姓名:張盛
年齡:33歲
黨齡:10年
工作:廈門市少年兒童圖書館閱讀實踐部主任
為讀者找好書,為好書找讀者,與書為友,見證兒童快樂成長!
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張盛記得很牢。4月23日,這是他入黨的日子,這一天恰好也是世界讀書日。
也許是巧合,又或許冥冥之中已有安排,此后他的人生,圍繞著這個特殊日子所賦予的意義開始連軸轉。
有心
熟背圖書館中熱門書的位置
說到圖書館工作,很多人腦海中就會閃過這樣的念頭:工作清閑,只要整整書籍,盯盯人頭就可以了。的確,這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但只說對了一半。
2012年之前,張盛在廈門少圖流通部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將讀者看過的書籍一一上架歸位。他自己都記不清有多少本書經過他的雙手,整理、分類,再被一次次歸位到書架上。
早期,對書籍的查找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智能。上班時,張盛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請問,××書在什么位置?”為了能快速準確找到書籍的位置,張盛幾乎像傳說中的“最強大腦”那樣,把每類書籍,尤其是熱門書的位置,在心里背得滾瓜爛熟。
細心
輕聲呵護“閱讀”的小心靈
這樣繁瑣而重復的工作,考驗的往往是人的耐性。
戴著一副眼鏡,看起來文質彬彬的張盛,好像天生就是適合在孩子和書籍之間搭建橋梁的人。除了耐心外,他還特別細心。
碰到調皮的小朋友在閱覽室嬉戲、打鬧時,他總是一臉溫和、耐心地勸導,從不舍得對孩子們大聲呵斥。他說:“能來圖書館讀書的孩子能壞到哪去?講講道理總會明白的。我不希望因為某次無意的嚴厲批評,而磨滅了孩子對圖書館的熱愛。對每一顆剛剛萌發閱讀熱情的幼小心靈,我們都應該給予用心呵護。”
有一次,閱覽室來了一位特殊的兒童。那是一位智障兒,看起來應該是第一次來圖書館。那個周末,依然是張盛上班。看到孩子和家長有點茫然的樣子,張盛馬上迎了上去。考慮到媽媽可能需要給孩子講解圖書,貼心的張盛熱情地將他們一家三口安排到一個較為安靜、獨立的地方,又到書架上精心為孩子挑選了好幾本繪本。考慮到孩子的特殊性,挑選書籍時,張盛特別降低了閱讀年齡段,并且推薦以圖文并茂的書籍為主。在別人看來,或許這只是一個小舉動,但孩子的媽媽那天卻被張盛的舉動深深感動了,她說:“這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來到圖書館,我們鼓足了勇氣才敢跨入館內,幸好遇到了您。真的非常感謝!”
用心
一個大男人操著“媽媽的心”
一份工作,無論難易,只有“用心”才最感人。
2012年,張盛被調到廈門少圖的閱讀實踐部。當時,這是一個新成立的部門,所有的工作沒有前例可循。
剛接手時,張盛失眠了!雖然他在學校念的專業是“圖書館學”,但閱讀實踐,難在“實踐”二字。怎樣讓孩子們動起手來,繼而喜歡上閱讀,這個問題時刻縈繞在張盛的腦中。
有人開玩笑說他,一個大男人,操的卻是“媽媽心”。為了討孩子們的“歡心”,張盛主動跟家長接觸,通過跟媽媽們聊天,了解不同孩子的喜好。
此后,在館領導的支持下,張盛策劃推出各類周末公益活動,開辟了閩南專題閱覽室、巧手樂樂屋、科學工作室等專題閱覽室。先后推出國學、國畫、剪紙、布袋戲表演、閩南語童謠童玩、閱讀手工坊活動、免費陶藝活動、科學小制作等孩子們喜歡的各類閱讀實踐活動。
在長期跟孩子的相處中,張盛還發現,現在城市的孩子,對于各類農作物的生長與辨識,幾乎一無所知。但他們的內心深處,卻有一份對土地的渴望。為了讓孩子們近距離看到植物發芽、生長,張盛提出,在圖書館六樓空置的天臺,開辟一片150平方米的種植體驗區作為孩子們的“開心農場”。
如今,廈門少圖的“開心農場”儼然成了孩子們的樂園。一到周末,孩子們就爭先到農場勞動,甚至認養農作物,當起植物的小主人。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學習播種、澆水、翻土、施肥、搭架等種植基本技能。看著孩子們揮灑汗珠,吸收知識,像植物一樣快樂成長時,張盛欣慰地笑了。
這樣的嘗試,在全國也堪稱“翹楚”。在今年的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二屆全國圖書館未成年人案例征集活動中,廈門少圖的“開心農場”活動從全國數百份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三等獎”。
此外,張盛還肩負著培訓文化志愿者的任務。每年,經他手培訓的文化志愿者、學生社會實踐者達100多人。無數經過培訓的愛心文化志愿者,利用周末到廈門少圖幫忙整理圖書、維持秩序,利用各自特長給孩子們開展各類專題活動,甚至和廈門少圖一起走進幼兒園開展“寶貝計劃”,贈送閱讀大禮包,為孩子們開啟閱讀之旅。
四年多來,無數孩子從中受益。僅去年一年,廈門少圖閱讀實踐部就舉辦了200多場公益活動,近8000人受益。而張盛所做的工作,就是讓閱讀的種子在孩子們幼小的心田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舒心
從“服務員”到“老師”的轉變
在這么多年的工作過程中,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就是圖書館最忙碌的時候。張盛說,10年了,他幾乎沒有休過一個完整的周末。
但看著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閱讀中不斷成長,張盛的內心充滿了感動。他說,有許多孩子,還沒上幼兒園家長就經常帶他們到圖書館,上了小學、中學他們依然是圖書館的常客。這樣的孩子,由于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閱讀習慣,今后的人生也將一路書香相伴。這于張盛而言,就是最大的意義和價值。
還有一點令張盛感到欣慰的是,以前不少家長和孩子,看到圖書館工作人員,張口就喊“服務員”。如今,隨著大家對圖書館認識的深入,對閱讀的重視,對圖書館工作人員也更加尊重了。現在,張盛聽得最多的是讀者們喊他“老師”。甚至教師節時,不少讀者還會給張盛發來“老師,節日快樂”的問候。從最初的“服務員”,到現在的“老師”,改變的是讀者的稱呼,不變的是張盛十多年來一如既往的努力和付出。
張盛說,在每個猶太人的家里,當小孩稍懂事的時候,母親就會翻開書,滴一些蜂蜜在上面,然后讓小孩子去聞書上的蜂蜜,用這個儀式告訴孩子:書本是甜的,知識是甜的,希望孩子們能喜愛學習,享受閱讀。之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而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8本,電子書閱讀為3.26本,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
作為一名“閱讀”推廣人,或者說是“知識的守護者”,這樣的數字總是像根針一樣扎得張盛輾轉反側。他說,如何千方百計讓中國的孩子們也愛上閱讀,學會一生與書相伴,這是一項任重道遠的責任。
下一步,隨著電子時代的來臨,如何處理好紙本與電子產品之間的閱讀習慣,如何推廣電子閱讀,將又是一輪新的挑戰。
張盛枕著這兩個沉甸甸的問題,又開始失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