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廈門11月12日消息(記者 陳庚 通訊員 李靜)全球經濟金融復雜嬗變格局下,中國如何深化金融開放的戰略布局,從貿易大國邁向金融強國?新一輪人民幣貶值過程中,大家的資產將何處安放?有沒有一些簡單可行的量化投資法則和工具進行全球資產配置?……今天召開的“中國金融開放與全球資產配置論壇暨廈門大學金融界校友2016年會”上,800余名廈大金融界校友“老少咸集”,共同為中國金融業的繁榮發展獻計獻策。
廈大校友、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演講中
廈大校友、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主題演講時指出,當前在中國內地,老百姓的“資產荒”與中小企業的“融資荒”不期而遇,對金融開放和在全球進行資產配置的需求很大。然而開放必須要和風險的管控相匹配,這就意味著開放是漸進的。在這一進程中,已經開通的“滬港通”和即將開通的“深港通”,可以扮演重要角色。“相當于把這邊的方管子和那邊的圓管子接起來了,把這邊220伏的電壓和那邊110伏的電壓轉壓了,把這中間其它的一些東西全部都已經搞定了,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自己的規則、自己的基礎設施,投資對方的市場。”
在李小加看來,即使中國內地資本市場有一天徹底開放了,“滬港通”和“深港通”這種可以實現“坐在家里投世界”的模式,依然會成為一部分投資者的選擇。而港交所的任務,就是“把世界的貨多往香港的店里放”,讓內地老百姓的資產能夠更好地到這里配置,讓外國人當我們的債東,我們當外國人的權益持有者。
廈門大學教授、“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張亦春在演講中
84歲高齡的廈門大學教授、“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張亦春,以《中國金融改革開放與互聯網金融》為題,分享了他的一些最新的研究心得。他認為,中國從貿易大國向金融強國邁進是大勢所趨,值得期待。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會對中國金融改革開放起到牽引作用。
“無論是‘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確定,還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在大的政策方向上都是鼓勵企業和個人走出去,隨著出國、留學、移民、海外置業、產業投資、財富管理等發展,結合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跨境金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緊迫”,張亦春斷言,“互聯網+跨境金融”潛力無限。
此次論壇是慶祝廈門大學金融學科建立95周年的重要活動之一,由廈門大學校友總會秘書處、廈門大學旅港校友會金融分會、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與王亞南經濟研究院主辦,除主旨演講外,還設有“中國金融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和“全球資產配置與量化投資”兩個分論壇。與會代表就人民幣加入SDR、滬港通、深港通、房價與人民幣匯率,以及在此大趨勢下如何配置海內外資產并對沖管理匯率風險等問題進行深入研討。
據悉,廈門大學經濟金融學科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921年商學部下設的銀行科,是中國東南沿海和經濟特區中唯一的國家重點金融學科。2005年成立的王亞南經濟研究院進一步推動廈門大學經濟金融學科的國際化,成為中國及亞太地區一個活躍的、有影響力的金融學教育與科研的重鎮。據統計,廈門大學經濟學科95年來為社會輸送了經濟管理類人才超過10萬人,他們其中相當一部分已成為我國決策層和產經業界的中流砥柱,更有80%的畢業生供職于金融系統,叱咤馳騁于資本市場。在中國金融界,“廈大系”頗有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