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陳楚楠等在新加坡晚晴園合影(孫中山左為陳楚楠)。
1912年孫中山署名贈送鄭螺生惠存照片。
孫中山授予鄭螺生的旌義狀。
孫中山與陳粹芬。
陳楚楠。
楊衢云。
廈門日報訊(記者 陳冬 供圖/洪卜仁 廈門大學圖書館等)孫中山曾感慨地說:“華僑是革命之母。”言之確鑿,在他所領導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斗爭中,華僑給予了大力支持,這其中就包括閩南華僑。
昨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正在廈門市圖書館一樓大廳展出的“孫中山與閩南華僑”圖片展,透過一張張舊影,呈現了32位助力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閩南華僑人物,其中,廈門籍華僑就占了一半,有17位。
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老先生是這場展覽的學術顧問,他說,東南亞是閩籍華僑的主要僑居地,也是孫中山開拓與發展革命運動的重要基地。閩南華僑景仰孫中山崇高的品德,在他的感召下紛紛投身革命,他們支持、理解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或親赴疆場,或慷慨解囊,在長期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過程中,與孫中山建立深厚的戰友之情,而孫中山也視閩南華僑為革命的摯友和依靠的對象。
今日,本報“城市影像”選取其中幾位廈門籍華僑與孫中山的愛國故事以饗讀者。
陳粹芬:孫中山的革命伴侶
陳粹芬(1873—1960),海滄新垵人,生于香港。
1891年,陳粹芬在香港與孫中山相識,她很仰慕孫中山的革命精神,并自愿跟隨他,結為革命伴侶,一直照顧其飲食起居,同時身兼護士、通訊員、交通員,并參與多次武裝起義,發動華僑募捐。
孫中山在新加坡與馬來亞期間,她與孫中山家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并在兩地僑眷中從事募捐和革命宣傳運動。民國成立后,孫中山榮任臨時大總統之際,她卻悄然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功成身退。
孫中山的家人對陳粹芬很尊重,她的墳墓后來也由孫氏家族遷回中山市。
陳楚楠:多次為孫中山革命活動慷慨解囊
陳楚楠(1884—1971),廈門人,生于新加坡。
陳楚楠別號“思明州之少年”,被譽為“南洋革命黨第一人”。他早年與兄長合營樹膠種植業,屬新加坡頗有名氣的工商界人物。
孫中山創立近代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后,陸續派員赴海外華僑聚居區建立分會。陳楚楠曾對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存有疑惑,但后來聽完尢列的解釋,改變了想法,決心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反清革命。
1905年7月初,孫中山從歐洲乘輪船去日本,途經新加坡在港口稍作停留,陳楚楠及張永福、林義順由尢列領著上船,拜謁了孫中山。次年,陳楚楠被選為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會長。
孫中山創立同盟會后,組織領導了7次反清武裝起義,起義費用,大都來自海外華僑的籌款,陳楚楠主持的新加坡分會,曾屢屢擔任了籌款的重任,他自己也多次慷慨解囊。
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州組建護法軍政府,陳楚楠回國擔任大元帥府參議。由于后來政局動蕩,陳楚楠于1933年重返新加坡,從此頤養天年。
楊衢云:孫中山曾是他的秘書
楊衢云(1861—1901),海澄縣三都霞陽(今廈門市海滄區)翁厝村人,生于廣東虎門,后定居香港。
1890年,楊衢云與友人在香港成立“輔仁文社”,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革命團體,楊衢云出任會長。
1894年初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的孫中山,回港尋找同道,經好友撮合,輔仁文社和興中會隨即合并,并以“興中會”為會名,楊衢云擔任首任會長,孫中山任秘書。1898年,楊衢云辭去興中會會長一職,改選孫中山擔任。
鄭螺生:孫中山曾為其頒發優等旌義狀
鄭螺生(1870—1939),同安縣灌口(今廈門市)人。
鄭螺生當年在怡保經營糧油、雜貨等,后業務擴展到實兆遠、木威與檳城等地。1905年,經陳新政、黃金慶介紹,與前來籌措革命經費的孫中山相識時,鄭螺生已是遠近聞名的富商。1907年,鄭螺生加入同盟會,任同盟會霹靂分會主任。為了籌款,他捐出了自己在怡保的一棟河邊別墅作為活動場所,被孫中山命名為“決醒園”。
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頒發優等旌義狀,表彰其對革命的貢獻。因對“三民主義”信念堅定,孫中山曾為其題字“維成”。
其他廈門籍華僑速覽
陳嘉庚,集美人,1909年結識孫中山,1910年偕同弟弟陳敬賢剪去發辮,以示同清廷決裂并加入了中國同盟會,這成為其政治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先后為辛亥革命大筆捐資,慷慨解囊。
陳新政,嶺兜人,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檳城分會,是孫中山檳城最重要的支持者,他將原名“文圖”改為“新政”,表示堅決支持孫中山建立一個新政府,經常與孫中山相互通信。
林文慶,海澄縣三都(今海滄區)人,生于新加坡。1906年4月加入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民國成立后,應孫中山的聘請擔任臨時政府內務部衛生司司長,同時兼任其私人保健醫生。
黃金慶,灌口人,1905年在檳榔嶼與孫中山相識,從此成為孫中山在北馬最忠誠的支持者之一。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任檳榔嶼分會副會長。民國成立后,孫中山褒以他特別旌義狀。
林推遷,海澄縣海滄毛穴廣(今海滄區)人,曾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他積極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提供支援,去世后歸葬海滄。
丘明昶,海澄縣新垵(今海滄區)人,少時南渡新加坡,后定居檳城。1906年9月,作為第一批會員加入中國同盟會檳城分會,是分會的主要骨干、《光華日報》創辦者之一,并積極為孫中山提供革命費用。
徐贊周,湖里區徐厝人,南渡緬甸謀生。1908年,緬甸中國同盟會成立,他是最早參加緬甸中國同盟會的第一人。
鄭漢琪,思明縣(今思明區)人,生于菲律賓。1911年中國同盟會菲律賓分會成立,被推舉為會長。辛亥革命勝利后,倡辦《公理報》作為中國同盟會菲律賓分會的機關報。
莊銀安,同安縣東孚祥露(今海滄區)人,旅居緬甸仰光。1908年,發起組織中國同盟會緬甸分會,并被選為會長。
陳漢慶,縣后人。少時南渡新加坡謀生。孫中山初次來到新加坡,與他在敏靜園相識。后加入中國同盟會,多次捐資助餉。
留鴻石,廈門人,南渡新加坡謀生。中國同盟會會員,是孫中山講演的熱心聽眾,并與孫中山見面交談過。
林鏡秋,思明縣(今思明區)曾厝垵茂后人。1905年6月加入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被推舉為議長,經常向《中興日報》、《新國民日報》等報投稿。
李竹癡,廈門人,1900年與孫中山在越南西貢相識,后在廈門開辦報館,討論革命及維新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