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廈門日報訊(記者 曾嫣艷)城市的根本價值在于創造最適合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空間環境。觀察先進地區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工作的成功做法,一個重要的向度就是,切實解決市民反映強烈的城市管理問題,以此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舒適度,不斷讓城市發展更有溫度,更有人情味。
從這個意義來看,當前廈門正在著力推進的災后恢復重建與城市建設管理再提升工作,目標就是讓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服務能夠跟上市民需求的步伐,讓居民擁抱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不可否認,和國內其他城市一樣,我們的城市管理中依然存在著多頭管理、條塊分割、執法疲軟、監督乏力等問題。電動車亂闖、大件垃圾亂扔、建筑垃圾和工程土頭遺留亂堆以及街頭車輛違章停靠叫賣、攤販占道擺攤經營、臨街單位住家破墻開店等亂象,拉低了城市品質,擾亂了市民生活。
為了尋找差距,服務廈門全面開展城市建設管理再提升,本報今起推出系列報道,聚焦當前城市建設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介紹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為城市的“有機更新”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
廈禾路BRT旁老舊住宅樓頂違建
城市天際線是表達城市形象的一大要素,而被稱為“第五立面”的城市屋頂,無疑是城市天際線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當遠來的客人從正在降落的飛機上俯瞰這座城市,逐漸拉近的距離讓城市的屋頂在視界中不斷放大——有序或者雜亂,一切無所遁形,在人心目中留下關于一座城市最初的印象。
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間不斷向上發展,高架橋和高層建筑的不斷增多,讓越來越多的建筑屋頂進入人們日常的視域,“第五立面”的環境和品質,逐漸影響著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的愉悅和舒適。
然而,出于歷史原因,包括廈門在內的許多城市,“第五立面”飽受違章搭蓋困擾。隨著廈門災后恢復重建和城市建設管理再提升工作的深入開展,或許,我們是時候向屋頂違章搭蓋說“不”了。
【探因】
居民為拓展空間而建
市人大代表、民盟廈門市委副主委朱獎懷嘗試從時間上追溯違章搭蓋的源頭:“大概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露出苗頭,因為當時的住房十分緊張,很多都是公房。不少居民是為了解決自己的住房問題,只要有搭蓋條件的他們就會搭蓋起來,拓展自己的居住空間。”這種對空間的強行拓展有部分保留到如今,成了“歷史遺留問題”。
集美大學文學院教授夏敏認為:“如果其他進行違章搭蓋的居民沒有得到相應處罰,人們就會紛紛效仿。法不責眾,才會導致無序的違章搭蓋慢慢形成了一大片。”
廈門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趙燕菁也提到,由于搭蓋基本違法,本身沒有產權,隨時可能被拆除,因此居民們往往采取鐵皮、鐵架等簡易材料進行搭建,導致外觀十分簡陋。
【建議】
違章搭蓋應盡量拆除
朱獎懷說,關于違章搭蓋,一些嚴重影響景觀的,要下重手進行拆除處理。
廈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研究所所長羅林對于一些有礙觀瞻的、有安全隱患的違章搭蓋也表達了自己堅決的態度:能夠拆除的就要進行拆除。他還提出,在做這項工作的時候可以考慮先以點帶面,從部分違章搭蓋入手開始拆除,起到表率作用,然后逐步將拆除、改造的范圍擴展到全市。
羅林和夏敏在受訪時不約而同地提到,整治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保留建筑的原始風貌。
【他山之石】
建立嚴格懲治措施
事實上,在一些管理較為嚴格的國家,違章搭蓋的數量少之又少。
根據記者走訪專家及搜索整理的資料,一些國外的管理經驗或可借鑒。
首先,在國外,額外的搭建必須經過申請審批程序,并且在竣工驗收合格后,相關部門還會核發或換發產權證。比如在英國,盡管土地私有,但土地所有者想搭建房子,需要到當地議會或者規劃局等相關單位報批建筑計劃,申報通過才可以開建。
其次,國外對于違章搭建的懲治措施也相對嚴格。在美國、德國等國家,只要出現了違章搭建,業主的水電都會被切斷。沒有了水電,不能享受公共服務,加蓋的房子也就變得一文不值;另外,在美國,房屋進行搭建后不能轉讓,如果一定要轉讓,就必須拆除原有搭建。
而在新加坡,違章搭建監管方面有著相應的聯動機制,比如建立建設局、市區重建局和消防局三局聯審機制,對違章搭建的發現、檢測和國民申報審查工作進行聯合管理。
【現場】
地點:和寧里小區
樓頂花花綠綠 “補丁”深淺不一
和寧里小區屋頂違建
東渡立交公園往寨上方向約200米,右手邊的幾棟居民樓顯得十分突兀——從橋上望去,頂在這一片淺紅色墻面居民樓上的是成排的簡易搭蓋,像貼了“補丁”。
這是和寧里小區,1998年廈門首批“村改居”拆遷安置房,共有6棟樓,總計200多戶居民。放眼望去,這些建筑的樓頂大多用磚塊、水泥、鐵皮等搭建起了“第八層樓”。從附近的高層建筑上俯瞰,頂棚的搭蓋由于分屬不同的人搭建,用料不同,深一塊淺一塊,有藍有白還有深棕色,有的時間久遠鐵皮已經褪色。
再仔細觀察,搭蓋的主人們用不銹鋼網等分割出各自的小區域,有的用于居住,有的用于儲物,有的用作露臺種花晾衣。
“七樓大概有35家住戶,違章搭蓋的達70%左右。”和寧里小區業委會的葉主任介紹說,這些頂樓搭蓋,有的居民自己住著,將自家的房子出租;也有一些居民用以儲物或出租。附近房產中介的工作人員說,房屋加蓋一層,實用面積擴大,一旦房屋要出售,就多了一個“賣點”。
地點:怡景花園
亂搭亂蓋成風 隔為單間出租
怡景花園屋頂違建
從怡景花園外圍的華光路一直走到嘉園路,可以看到這一帶有不少住在二三樓的沿街住戶,依靠小區一層商戶樓頂的凸出平臺,搭蓋出了一長串的“小房間”。這些違章搭蓋的房子用鐵皮板、彩鋼板作為外立面,再安裝上碰窗和推拉式窗戶,窗戶里掛著五顏六色的衣物。
據樓下的商家說,有的簡易搭蓋是近幾年才建起來的,房東將這些違章搭蓋隔成小單間再出租給個人。
記者在安居客或是58同城等第三方平臺中搜索“怡景花園”,搜到不少在售房屋的實用面積比建筑面積整整大出了一倍甚至兩倍的情況。在房屋情況闡述一欄,標注“送超200平方米獨立使用露臺,露臺已經搭蓋成7個獨立套間出租”、“頂樓已搭蓋兩房”等字樣。
房產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怡景花園小區建于1998年,社區較為完善,周邊配套的學校、超市、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也相對齊全,所以這一帶的房子很搶手,帶有簡易搭蓋的房子,也很受歡迎。
地點:湖濱南路
住戶爭相“圈地” 瓜分公共平臺
湖濱南路12號一處2樓違建
下午1時許,路面被暴曬得發燙,湖濱南路主干道電業局對面的一樓民居,卻很熱鬧。居民們圍坐在擴建的小鐵皮屋里泡茶、話仙。記者走訪發現,在這一帶的居民樓當中,利用公共平臺加上鐵皮碰窗等改造成私人住宅的情況不在少數。湖濱南路12號拐角處的住戶直接將小區原本的公共綠地用鐵柵欄圍起來,形成一個私人休閑場所。
“各家建的都不一樣,又朝著主干道,看起來很不美觀。”附近的居民說,這附近沿街的居民樓大多是20世紀80年代的建筑。因為早期的建筑面積偏小,不少居民都利用小區二樓平臺的空間進行擴建。
不僅如此,二樓也有違章搭蓋。記者看到,不少二樓的住戶直接在平臺上搭起鐵皮屋,陽臺的面積就比樓上同戶型多出三倍多。湖濱南路38號-40號一整排的住戶直接利用建筑外圍的小平臺搭起了一座座小花園,看起來雜亂無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