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現場。(資料圖) 海峽兩岸國學論壇誕生于2009年,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七屆。(資料圖) 廈門日報訊(文/通訊員 柯虹 本報記者 陳冬 圖/廈門筼筜書院提供) 一年一度的國學盛宴又將開啟大幕——由廈門筼筜書院與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等共同主辦的“第八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將于11月26日正式開幕。 海峽兩岸國學論壇誕生于2009年,作為海峽兩岸國學領域高端學術交流的重點活動,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七屆。8年來,每到深秋時節,海峽兩岸近百位學者就會相聚廈門,茹古涵今、談經論道,再現春秋百家爭鳴之盛況。 八年耕耘,海峽兩岸國學論壇已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被譽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海峽兩岸傳統文化交流平臺,為延續兩岸文脈,增進兩岸文化認同,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會通”精神是中華文化精神特征 每年的論壇主題,都是緊扣時代發展脈搏,與時俱進,以傳統文化涵養當代文明,以期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從“如何推動國學經典的經世致用”“朱子理學與當代社會”以及《詩經》、《道德經》、《周易》等經典的傳承與發展研究,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意義”,無一不是立足經典、注重當下、著眼未來。今年,論壇將以“中國文化的‘會通’精神”為主題。主題一“拋”出,就得到兩岸學者的積極響應。 何為“會通”精神?它是中華文化精神的特征,也是我國優良的學術傳統,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必然途徑。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是我國思想史上最活躍最輝煌的時期;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認為“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諸子百家學說“相反而相成”。數千年來,在“和而不同”這種會通精神的指引下,中華文化博采眾長,不僅融合了國內各個民族的文化,而且吸收、消化了外來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當代思想史家、教育家張豈之先生曾在總結中國文化發展脈絡時指出:“中國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會通的歷史。” |
相關閱讀:
- [ 11-24]首屆“互聯網+武夷巖茶”高峰論壇舉行
- [ 11-23]全球鋰電池高峰論壇今日召開 概念股望爆發
- [ 11-23]第二屆中華文化論壇在北京大學開幕
- [ 11-22]兩岸國學大家探討耕讀文化 國學院長論壇海滄開幕
- [ 11-22]第四屆中國鋰電新能源產業國際論壇在湖南長沙舉行
- [ 11-22]組圖:第二屆中華文化論壇在北京大學開幕
- [ 11-22]張志軍在中華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