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27日廈門訊(通訊員 楊心亮 鄭素描 何東方 陳嘉新 本網記者 文潔)“文化搭臺民心通,一帶一路王船開”。11月27日凌晨,細雨蒙蒙,廈門同安呂厝的上空,家家彩球飄揚、戶戶鞭炮作響。凌晨4點左右,在喧天的鑼鼓聲中,一場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盛典火熱上演,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競相趕往觀看。
27日零點左右,“送王船”隊伍從呂厝華藏庵啟程,數十名壯漢合力推著王船威嚴出發。一路鞭炮作響、禮花綻放,開啟了“一帶一路”上又一段美麗的佳話。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文化委員會指導,廈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中國民主同盟廈門市委員會主辦的“共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討會”亦在廈門舉行,來自馬來西亞、臺灣及全國1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領導和專家、學者一起助力并觀摩了同安呂厝的“送王船”活動,讓今年的呂厝“送王船”變得意義深遠。
“送王船”規模超出往屆
11月26日清晨,天剛蒙蒙亮,呂厝社區的鞭炮聲就已喚醒了十里八鄉的民眾。這天是呂厝“送王船”的日子,十里八鄉的村民們一大早也都聚到呂厝,參加四年一度的國家級非遺“送王船”活動。
上午8點左右,由90支代表隊數千人組成的踩街隊伍浩浩蕩蕩出發。伴隨著舞龍隊、舞獅隊、車鼓弄、腰鼓隊、宋江陣等閩南文化活動的精彩上演,踩街隊伍、王爺輦轎、王船從華藏庵出發,繞行何厝、西福路,經西柯街,最后回到華藏庵廣場。大約5公里的行程,踩街隊伍走了2個多小時。所到之處,秩序井然,場面壯觀。
據了解,王船長14米多、寬3米多、高亦3米多,由杉木和樟木建造而成。此次“送王船”文化節從11月26日開始,持續到11月27日凌晨結束,參與民眾達十萬人。
與往屆不同的是,今年呂厝“送王船”活動,還一并舉行了共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討會開幕式。國內外專家代表們實地考察了“閩臺送王船”習俗活動開展的情況,深入了解閩南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熱情。
陣頭表演成“非遺”舞臺
在華藏庵廣場上, 一條長達18米5的金龍在空中沸騰翻滾,靈活巧妙,還接連擺出“中”、“國”、“龍”的造型。其技術之精湛、效果之唯美,讓參加“送王船”活動的人們驚嘆不已,享受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藝術表演。
這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錫呂氏舞龍隊帶來的精彩表演。舞著龍頭的師傅是江蘇省呂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呂武。他告訴記者,老家和呂厝這邊有著同宗同根之誼,能帶著舞龍隊來參加自家人的盛會,感到很榮幸,也很興奮。
除了舞龍表演,在“送王船”活動的現場,兩頭金獅擺首弄尾、爭相斗艷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在歡樂的鑼鼓聲中,金獅戲耍彩球引來了民眾的聲聲喝彩。此外,車鼓弄、宋江陣、腰鼓隊、歌仔戲、南音等各式各樣的閩南文化非遺項目也都在這里上演。精彩絡繹不絕,民眾聲聲叫好,“送王船”活動的現場,儼然成了各式各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大舞臺。
中馬聯手申報人類“非遺”
閩南“送王船”習俗隨著明清時期,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也傳到了臺灣和南洋。2005年10月,呂厝華藏庵“送王船”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6月,“閩臺送王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華藏庵成為“閩臺送王船”傳習單位,也被辟為市級和省級民間信仰活動場所聯系點和海峽兩岸(廈門)交流基地。
馬來西亞馬六甲在19世紀就已經有“送王船”活動的記載,并吸引了當地其他族群的百姓都參加到“送王船”的活動中來。2013年,馬六甲萬怡勇全殿的“送王船”習俗列入了馬來西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一月,馬來西亞馬六甲州政府對華特使、拿督威拉顏天祿,拜會廈門市相關部門,雙方初步達成了積極推動中馬聯合申報“送王船”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意向,廈門市相關部門也已著手開展前期的研究工作。
福建省文化廳社文(非遺)處副處長馬強表示,此次呂厝“送王船”文化節和共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討會的舉辦,對于推進雙方聯合“申遺”具有積極的意義。
【聲音】
1.“根在這里,要回來看看”
呂厝社區84歲老人:呂良友
從我懂事以來就很期盼這四年一次的“送王船”活動。因為就像在過節一樣,外出的親人都會回家。近年來,“送王船”在海外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與海外鄉親的交往也越來越頻繁。在這種大節日,他們都會來。我有個大姐很小就去了馬來西亞,十幾年沒有消息。看著馬來西亞回來的這些鄉親,很希望能看到大姐的身影。想告訴她,家在這里,根在這里,身體如果還硬朗,要回來看看。
2.“這是聯系海外僑胞的文化紐帶”
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
呂厝“送王船”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它傳到馬來西亞、臺灣等地,已經成為我們聯系海外僑胞的重要文化紐帶之一。“送王船”是國家級“非遺”,在馬來西亞也是?,F在中馬正在著手準備聯合申報人類“非遺”,這是一個很好的舉措。申報成功后,可以進一步提高“送王船”的文化內涵。同時,可以深化聯系臺胞的感情,促進社會和諧,還有利于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海外去。
3.“這是兩岸共同的文化根源”
臺灣無形資產專家:林茂賢
在臺灣,王爺信仰有別于閩南。臺灣是迎王,閩南還有送王。閩南送完王后,我們臺灣迎王,所以有種說法,臺灣迎的王爺是福建送的王爺,這是很有趣的事情。早期敬奉王爺是為了抵御瘟疫,祈求平安。現在“送王船”習俗已經轉為對注意環境衛生保護的呼吁,可以說是王爺精神的現代意義。王爺信仰是兩岸共同的信仰,這是兩岸共同的文化根源。在此基礎上,通過強化兩岸的民間往來,可以進一步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鏈接】
共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討會
共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討會于11月26日至27日在廈門島內舉行。會議將圍繞文化生態區建設工作及“送王船”習俗展開研討。來自馬來西亞、臺灣地區、1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研討。
研討會的目的是總結交流全國各地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做法和經驗,研究探討目前存在的問題,明確思路,落實措施,努力將保護區建設推向新的階段。這對推動保護區建設,服務“一帶一路”與對臺交流,及中馬聯合申報“送王船”習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