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龜趺保存完整裝飾圖案表明墓葬規格高 昨天下午,挖掘機進場清理,當清理完土層表面的石構件后,眾人以為碑亭估計就剩下這20多塊石構件。吳升后裔黃曙光推測,土面下可能還有其他遺跡,建議往深處開掘,“我30多年前放牛時,曾見過碑亭內有石龜等,很可能被壓埋在底下。”隨著泥土被逐漸刨開,一只龜趺顯露出來。 顏立水現場測量,新出土的龜趺保存完好,距離地面約1.2米,龜趺背上石頭卯孔長70厘米,寬20厘米,深20厘米,可推斷,龜趺所駝的碑身又高又大,目前石碑還在發掘中。奇特的是,龜趺的龜頭裝飾紋樣以及龜頭上面的三個圖案,具體什么含義,有待進一步考證。”顏立水說。 顏立水說,這只龜趺的發掘意義重大,它是提督墓重要的歷史文物,從古代官員墓葬來看,起碼要五品及以上級別官員,死后方可在墓前設立龜趺。不僅如此,提督墓還尚存一根六角形坐獅望柱。 “提督墓既有龜趺,又有望柱,足見墓葬規格之高。”顏立水說,這樣規格的墓目前同安、翔安已發現的只有陳滄江墓。 【鏈接】 當年巡視“七洲洋” 即西沙群島一帶 吳升,乾隆版《泉州府志》記載:“吳升,字源澤,同安人,本姓黃”。行伍出身,先后從征金門、廈門等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隨施瑯定澎湖、臺灣,因功擢廣東副將。《泉州府志》還記載:吳升于康熙四十九年到五十一年(即1710年-1712年),任廣東副將(從二品),調瓊州府時,“自瓊崖歷銅鼓,經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視,地方寧謐。” 顏立水查閱史料證實,康熙年間,西沙、南沙群島屬廣東省瓊州府萬州(今海南島萬寧、陵水縣境內),府志所稱“七洲洋”即今西沙群島一帶海域,“四更沙”即四更沙角,是海南島西岸的海角,這些都是清代水師巡視范圍。 康熙六十年,吳升任福建陸路提督,被康熙贊為“天下第一好提督”。雍正三年,吳升加太子少傅致仕,去世前上奏請求恢復黃姓,朝廷準其所請。雍正六年(即1728年),黃升去世,加贈太子太保(從一品),賜謚勤恪,墓葬在同安縣長興里梨山保莊上,俗稱“提督墓”。 |
相關閱讀:
- [ 12-13]廈門市同安區婦聯舉行“鄰里守望 姐妹相助”銀城巾幗志愿聯盟啟動儀式
- [ 12-13]同安慢行系統二期明年5月完工 將實現沿溪閉合
- [ 12-12]廈門濱海東大道主線擬明年上半年通車 同安進島更方便
- [ 12-12]廈門同安工商聯(商會)會員代表大會召開 陳福祥連任主席
- [ 12-11]廈門市同安獲評“最美休閑勝地” 綠色生態成名片
- [ 12-11]打拐電影在廈門同安首映 該片將在全國百城公益巡播
- [ 12-11]廈門同安首部倫理道德公益電影上映 傳遞社會正能量
- [ 12-10]廈門市同安首個文明單位示范服務驛站正式啟用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