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流浪漢在避風的角落里搭起了臨時居所,但也難以抵擋漸漸降低的溫度。
一手遮光,一身的家當也隨意放在身邊。
廈門日報訊 連日來,廈門市救助管理站的“寒冬送暖行動”正在街頭開展。街頭巷尾、天橋地道,他們不厭其煩地勸導一名名流浪者進入救助站居住,過一個不受風吹雨打的“暖冬”。
但是,記者參與救助站工作人員現場行動時卻發現,不少流浪者不愿接受救助,寧可露宿街頭也不愿挪動半分,甚至有流浪者對工作人員大打出手……為什么他們寧可選擇面對寒冷的風,也不愿住進溫暖的救助站?
工作人員娓娓道來,為記者揭開了背后的故事。
有人打零工 擔心住進救助站不方便
他們說,從救助站到工地太遠了
一天晚上10點多,在火車站假日商城邊的一處小巷內,救助站工作人員黃先生等人見到了三名流浪者在此露宿,經過近半小時的勸導,三名流浪者均無動于衷,不愿進入救助站。
其中一名流浪者老李說,自己平時在火車站周邊打點零工,有時到附近的工地上搬磚。“工地在文灶,早上六點就要上工,我住在這邊過去方便,晚上多蓋幾層被子也不冷。”老李說:“如果住進救助站,每天上午過來上工就太遠了。”
當記者第二次跟隨救助站工作人員來到假日商城附近,看到上次已經到救助站“認門”的老郭也在這里露宿。他說,救助站各方面條件都好,原來打算回來拿一些“家當”就住進救助站的,但也是由于上工太遠,最終放棄了。
有人是職業乞丐 去了救助站“斷財路”
有的乞討者一晚能“賺”上千元
救助站工作人員說,現階段的“寒冬送暖行動”雖然取得一些成果,但還有許多流浪者不愿接受救助。一部分流浪者是職業乞丐,他們不愿意接受救助。
工作人員說:“這些職業乞丐大多在我市知名景點或人流密集處乞討,如廈大、南普陀、中山路附近地段等,他們有時一天能乞討到二三百元。如果到救助站過夜,白天再過去乞討,就比較不便,所以他們往往拒絕接受救助。”
救助站一位資深工作人員表示,在救助流浪者的工作中,他接觸過兩名令人印象深刻的“職業乞討者”。
過去常常在廈大、南普陀一帶乞討的老耿,由于小兒麻痹導致重度殘疾,腿腳不便無法行走,趴在地上乞討。“他形象比較可憐,嘴又甜,遇見市民施舍,‘謝謝大哥’‘謝謝阿姨’張口就來,因此每天收入都不錯。”救助站工作人員說:“有時候遇見人流量大的時候,他一晚上收入都能有上千元。”這位工作人員說,老耿娶妻生子后依然以此為生,還能供養孩子上大學,“他收入不錯,肯定不會進救助站的。”
另一位龍巖籍的乞討者,也是重度殘疾,四肢已萎縮。“他每日出門到人流量大的地方乞討,都是由他姐姐送去,晚上再由姐姐將他接回,每日吃飯也是由姐姐喂食。據了解,他有付給姐姐一定報酬。”工作人員說,幾周前,工作人員將他接到救助站,其吃喝拉撒均要工作人員全程陪護。
【部門聲音】
希望更多的人 參與街頭勸導
廈門市救助管理站黃科長說,自己不久前曾前往杭州。“杭州各社區、各街道工作人員都走上街頭進行勸導,彌補了救助站的人手不足,這一點我覺得值得借鑒。社區、街道工作人員將流浪者勸導至救助站,再由救助站對其做一些思想工作,有愿意回鄉的,救助站幫忙購票,行動不便的則護送回家。”黃科長說:“有時遇到一些‘一根筋’的流浪者,無法與其溝通,還要向工作人員動手的,則可以請公安協助處理。”
黃科長說,這樣有計劃地“群策群力”,能夠更有力地推進街頭流浪者的勸導,提升城區環境。
【呼吁】
應依靠救助站力量 來幫助流浪者
救助站工作人員也提到,許多救助工作之所以較難開展,也與我市許多市民過于“善良”有關——因為職業的流浪者、乞討者們依靠市民的施舍就可以“收入不菲”,且過得比在救助站更加“自由”,所以許多乞討者不愿意接受救助。
工作人員呼吁,市民們遇見乞討者或流浪者,不要急于“慷慨解囊”,可以撥打救助站電話5511530。廈門市救助管理站24小時有人值班,接到電話后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幫助流浪者。
工作人員說:“若是真的生活無著的流浪者,市民給一點零錢對其幫助也有限,還是需要依靠救助站的力量來幫助他們。而若是職業乞丐,在不愿意進入救助站,也無法通過乞討謀生時,自然會轉而謀取別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