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加以修繕,施瑯故居也許會消失。記者 董春輝 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 董春輝)“施瑯是清朝名將,也是收復臺灣、維護國家統一的英雄,但他的故居卻因風吹雨打,殘破不堪。”昨日,市民撥打晨報熱線,向記者反映廈門惟一一座施瑯故居———位于同安祥平街道的施氏大厝年久失修,希望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為保護故居獻計獻策。
名將故居殘破
昨日,記者來到霞露街123號,發現施氏大厝緊鄰鬧市,但四周被民居和商鋪包圍,并不好找。記者看到,施氏大厝是閩南傳統建筑,分前、中、后三落,外觀已十分老舊。
古厝的外墻上長著雜草,墻體表面剝落,墻角則堆著木頭、鐵皮等雜物,屋檐下則電線密布,人們觸手可及,安全隱患較大。大廳里,瓦片、木頭、石塊堆積,非常雜亂。左廂房的窗戶腐蝕嚴重,木板一塊塊掉落在墻角。大殿的屋頂上,大梁已經發黑,不少瓦片破損,形成大洞。因為此前“莫蘭蒂”的侵襲,鐵皮、塑料等被吹落在屋頂上,一些瓦片則不見蹤影。
據附近居民肖女士介紹,古厝曾遭到人為破壞。“前些年,一座數百年歷史的香爐和一張傳承下來的貢桌被盜,案件至今未破。”肖女士說,為了防止古厝遭到進一步破壞,施氏宗親已將牌匾等文物藏了起來。
據了解,除了人為破壞,自然原因對古厝的影響更大。“古厝的排水能力差,一到下雨天就會被淹。”肖女士說,必須及早對古厝進行保護。
經費尚有缺口
據介紹,施瑯故居僅有兩處,一處位于泉州鯉城區,一處則是同安施氏大厝,兩處故居都較為完整,十分罕見。同安施氏宗親會會長施躍進告訴記者,他從小生活在施氏大厝,大厝在極盛時規模宏大,令他震撼。“它分為左、中、右三個大厝,占地約2100平方米,古厝前方有月眉池,前院則有施瑯井,后院還有馬槽、練武堂。后來,中間的大厝被拆,右邊的大厝也所剩無幾。”
據施躍進介紹,目前,施氏大厝僅剩左側建筑,占地700多平方米,有房屋21間,僅8位老人居住,若不加以修繕,施瑯故居也許會消失。“通過各地宗親,我們已籌到約170萬元,但這些錢只夠小修,若要大規模修繕,經費尚有較大缺口。”施躍進說。
被列為保護單位
針對施氏大厝的保護問題,記者聯系同安區文體廣電出版局,工作人員蔣女士告訴記者,2001年前后,施氏大厝被廈門市政府確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涉臺文物保護單位,并立碑進行保護。去年,市政府撥款40萬元,對古厝進行修繕。工程進行到約一半時,因個別人阻撓施工,導致修繕工程暫停。
“工作人員先后多次入戶座談,希望對方支持修繕工程,但遭到對方拒絕,工作人員將繼續與對方溝通,使修繕工程能夠繼續。”蔣女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