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為人先 使命在前 歷史的機緣把廈門帶進了飛速發展的年代。 全球經濟快速走向一體化,產業轉移風生水起,面對開放的世界,面對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洶涌激蕩,歷史轉折點上的中國選擇了對外開放。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紀元。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把手指指向了地圖上的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提出興辦經濟特區。 廈門站立潮頭唱大風,拉開了“走進春天”的帷幕——建立經濟特區,結束了這座全封閉的“海防前哨”的昨天。 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在廈門島西北部的湖里地區劃出2.5平方公里的土地設置廈門經濟特區。1981年10月15日,平整廠房用地的一聲炮響,和著廣大建設者發出熾熱滾燙的時代強音,改革開放的號角響徹云天。 “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好更快些。”1984年2月,在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關鍵時期,鄧小平同志親臨廈門考察,題寫下了殷切的期望。幾天的走走、看看、聽聽、想想,鄧小平對廈門經濟特區的發展走向做出拍板:一是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從湖里擴大到廈門全島和鼓浪嶼全島;二是明確提出“廈門經濟特區不叫自由港,但可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肩負著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殷殷囑托,廈門經濟特區發揮改革“試驗田”和開放“窗口”的作用,積極有效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探路,率先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率先實現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在國企改革、開放市場、社會治理等領域走出新路子。廈門經濟特區還發揮特殊的區位優勢,率先啟動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在三通直航、經貿合作、人員往來、文化交流、金融合作、基層政黨交流等方面屢創先行先試之舉,有效發揮了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作用。 這是一個洋溢著光榮與夢想的時代。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建設者,至今引以為榮,畢生難忘對外開放初期的崢嶸歲月。 廈門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的第一站。在廈門工作的近三年時間,他直接參與領導和主抓了經濟特區建設初期一系列開創性工作,特別是他直接領導制定的《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為廈門發展擘畫了十分科學而前瞻的戰略宏圖,始終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歷屆廈門市委、市政府注重秉承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思想觀念和工作作風,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清晰的路徑漸次展開、深度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 35年來,廈門改革開放的路徑、體系不斷完善,思路、舉措落地生根,有力發揮著“排頭兵”的作用—— 白手起家,在全國率先向科威特政府“借錢”2100萬美元修建高崎國際機場,開創了舉外債搞基礎設施建設的先例;招商困難,廈門率先提出并實踐“以港引僑、以僑引僑、以港僑引臺、以臺引臺”的招商引資多元化格局;缺乏資金,率先逐步建立健全經濟特區金融體系,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總部設在廈門的中外合資的國際銀行;沒有先例,率先探索建立了土地和勞動力市場,培育形成了開放競爭的市場體系;憑借優勢,率先推進外貿體制改革,形成充滿生機活力的經濟特區外貿體系。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面對新形勢新變化,廈門市委、市政府清楚地意識到,經濟特區需要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深度,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更好地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 廈門不僅成為境外資本的重要聚集地,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而且主動適應和引領對外貿易新常態,有序推進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雙向開放”。如今,除了吸引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來廈投資興業,廈門“走出去”對外投資也分布在67個國家和地區,協議投資總額突破百億美元大關。與此同時,廈門貨物貿易占據全省“半壁江山”, “廈門制造”已銷往222個國家和地區。 面對全球政治經濟版圖的重塑,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面對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如何推動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如何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是特區人必須深入探索的重要課題。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為廈門經濟特區建設進入新時期指明了方向,樹立了目標,找到了路徑。 牢記使命,體現擔當。廈門市委、市政府保持戰略定力,以實現中國夢為引領,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率先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探索新路子。 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在經濟特區發祥地湖里揭牌成立,吹響了新起點、新作為的進軍號,廈門再次站在中國對外開放最前沿。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自貿試驗區不是政策優勢的洼地,而是求新敢為的高地,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前沿風口。廈門片區傳承先行精神,展現先試勇氣,自覺擔負起為全國提供可推廣、可復制的改革創新經驗的歷史使命。 全國自貿試驗區首條中歐班列從這里開出,形成一條跨越海峽、橫貫亞歐大陸的物流新通道; 全球一站式重要航空維修基地正在這里崛起,為服務國產大飛機戰略提供了有效平臺; 全國首個也是唯一建立在自貿試驗區、臺商投資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的廈門兩岸青年創業創新創客基地掛牌運營,互聯網場景下的兩岸商貿合作有了更完整的電商通路。 廈門自貿片區短短時間出臺了上百項創新舉措,其中33項率先推行,為全國首創。極大激發市場活力,掛牌以來片區累計新增企業2萬多家、注冊資本3600多億元,聚集形成了國際貿易、航空維修、融資租賃、航運物流、創新創業、文化旅游、高端制造等七大功能性產業,成為廈門新時期改革發展的推動器與發動機。 目前,廈門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提出,要以自貿片區建設為抓手,圍繞建設“三區一堡”,即融開放與創新為一體的綜合改革區、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風險壓力測試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職能再造區、企業“走出去”的橋頭堡的目標定位,把廈門進一步打造成為對內對外雙向輻射的“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 察勢者智,馭勢者強。 |
相關閱讀:
- [ 08-02]湖里“開進”廈門特區紀念館 掀起新一輪創業熱潮
- [ 05-29]廈門八大“最美街區”攝影展月底邀你來賞
- [ 10-16]湖里“我與特區共成長”征文賽取得圓滿成功
- [ 01-28]廈門深化改革 打造“升級版”特區經濟
- [ 01-26]廈門特區地方稅收首次突破300億元
- [ 01-26]女委員提議建“大廈門特區”
- [ 01-16]未來三十年 廈門再造一個新特區
- [ 12-30]《綜改方案》一周年:"一區三中心"等平臺全面啟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