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財政局與金圓集團領導共同為農業擔保分公司揭牌。 市擔保及農業擔保分公司在臺風過后走訪受災企業。 廈門日報訊 (文/本報記者 吳君寧 通訊員 丁欣圣圖/廈門市擔保有限公司提供)“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困擾中小微企業發展的難題。作為廈門市政府成立的廈門首家專業擔保機構,廈門市擔保有限公司(簡稱“市擔保”)在16年間致力于緩解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打造中小微企業綜合類金融服務平臺。值得一提的是,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加大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農業的扶持力度,市擔保在近年間充分發揮國有擔保公司的政策職能,先后成立科技擔保分公司、農業擔保分公司,巧用“金融之手”,通過“政策性、低收費、低門檻、方案靈活”等方式,提供專業的政策性擔保服務,更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乘數效應,變直接補貼為間接投入,改無償投入為引導撬動,放大財政資金作用,激發資本活力,將更多金融“活水”引入農業、科技領域,承擔起扶持三農企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主力軍責任。 金融支農 創新農業擔保體系緩解三農融資難題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廈門進入加快建設“五大發展”示范市的重要階段,農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方面雖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資金投入大、市場風險高、生產周期長以及有效抵押物不足等問題,單憑自身條件難以獲得銀行貸款。”市擔保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農業產業的特殊性,與商業擔保機構和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要求較難匹配,“融資難、融資貴”成為擺在農業經營主體面前的難題。 在此背景下,廈門市財政局于2016年4月向市擔保注資2000萬元成立農業擔保分公司,通過創新建立政策性農業擔保體系,以政策性推動、專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有效降低了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成本,打開了金融支農的新局面。作為全省首家專業政策性農業擔保機構,7月正式掛牌運作以來,農業擔保分公司與市財政局、農業局等部門廣泛對接,不斷完善體系建設,與7家金融機構達成合作,首期獲授信額超20億元,走訪相關農業企業與合作社近百戶,短短幾月間已為40家農業企業提供超過1億元的貸款擔保,在解決農業機構“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上起到了關鍵作用,也成為新常態下創新財政支農機制、放大財政支農政策效應、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益的重要舉措。 開辟“綠色通道”支持災后重建 2016年9月,超強臺風“莫蘭蒂”正面襲擊廈門,同安區一家以蔬菜種植為主的生態農場受其影響受災嚴重,基地受損超500畝,大棚損毀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上百萬元,生產亟待恢復,但企業卻因無法提供有效抵押物而難以向銀行申請貸款。市擔保及農業擔保分公司在災后走訪企業的過程中了解到企業困境,結合企業的經營及受災情況,為其提供了“無抵押、免收擔保費”的純信用擔保,當月就即刻幫助企業順利解決了資金難題。 在支持災后重建的過程中,類似的案例還有許多,市擔保一方面抓緊走訪企業了解受災情況和資金需求,全部免收受災企業擔保費;另一方面結合農業擔保,加大研發力度,開發“大棚建設貸款擔保”等專項產品(最高可為企業提供1500萬元農業貸款擔保),并進一步開辟“綠色通道”,極大簡化操作流程,幫助受災嚴重的企業快速恢復生產。 為加大救災扶持力度,市擔保與市、區農業、財政部門共同協商救災政策,創新模式建立起覆蓋全市、各區的二級聯動體系,目前已與集美、翔安、同安三區達成合作,設立專項資金對災后重建農業扶持貸款項下不良貸款的代償風險進行補償,大力推動農業受災主體恢復生產進程,給受災企業帶來最直接、最有效的優惠扶持措施。 |
相關閱讀:
- [ 12-23]馬尾法院創新擔保新機制 完善訴訟保全擔保形式
- [ 12-21]俄、土、伊準備幫敘政府與反對派制訂談判協議并提供擔保
- [ 12-18]設擔保基金開發大數據平臺 羅源明年有望全面脫貧
- [ 12-17]福建省推出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新合作模式
- [ 12-13]我省推出農業融資擔保創新產品
- [ 12-13]福建省推出農業融資擔保創新產品
- [ 12-06]郵儲銀行寧化縣支行扶貧小額擔保貸款實現新突破
- [ 11-29]中消協呼吁:金融機構停止汽車合格證擔保貸款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