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廈門是藍的,天是藍的,海也是藍的;有人說,廈門是綠的,山是綠的,路也是綠的;其實,廈門也是紅的,志愿紅!廈門有超過46萬名的志愿者,“紅馬甲”隨處可見,鼓浪嶼好八連的戰士們正為游客提供免費茶水,廈門白鷺志愿聯盟的志愿者們在倡導文明旅游,紅十字志愿者在為人們量血壓……
這一股股紅色細流,匯成廈門精神的大海,塑造了廈門溫馨包容、文明友愛、誠摯向善的城市形象。3月,“雷鋒”就在廈門的大街小巷里;5月,思明區連續第三屆榮獲“全省文明城區”榮譽,這里面少不了志愿者的貢獻;9月,全市志愿者活躍在“莫蘭蒂”災后重建的一線;11月,廈門進入“金磚時間”,志愿紅再度成為廈門城市環境建設的亮麗風景……廈門的溫暖,源于志愿者的熱情,這一抹志愿紅溫暖我們的城市。(本報記者 蘇威強)
文明城市的創建需要志愿紅。海滄義工嘉年華上,受表彰的義工分批走過紅毯。(本報記者 林銘鴻攝)
翔安92580志愿者聯盟會長黃毓森
從三個人“起家” 他用善行拉起千人隊伍
文/本報記者 曾嫣艷 王元暉
圖/受訪者提供
黃毓森和他的同仁們最常干的事,是來到街道邊、農田里,進行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幾個月來,頭頂“小紅帽”、身披“紅馬甲”,挺進翔安恢復重建的第一線,成了他們的一種“生活習慣”。
用志愿者們的話說,與抗御“莫蘭蒂”時的“轟轟烈烈”相比,在恢復重建中做的全都是“修修補補”的工作。雖然也有苦和累,但他們“累并快樂著”。
用善行感染身邊人
隔著走廊過道的一堵墻,一張長條沙發靠窗而立。翔安區92580志愿者聯盟會長黃毓森在他辦公室的沙發上,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三個半月前,臺風“莫蘭蒂”正面襲擊,翔安遭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災情,黃毓森第一時間響應區委、區政府的號召,帶領全區志愿者走上滿目瘡痍的街頭,用實際行動參與家園的災后重建。那些日子,一連十多個晚上,他衣不解帶就睡在這張沙發上。
9月15日,停電、通信不暢,找人、叫人,黃毓森以最原始的方式向志愿者發出倡議,當天下午就有數十人涌上街頭參與災后重建工作。“大家顧不上自家受災,自發趕來現場幫忙。”黃毓森說,那一刻,看到滿街的“紅馬甲”,自己都被感動了。在他的號召下,“紅馬甲”揮汗鋸樹、扛枝條、清理障礙,花了4個多小時將通往島內的翔安南街上一段500多米的道路及周邊打通。而后的幾天,他又聯系市、區紅十字會,獲得一些愛心企業捐贈的礦泉水,為奮戰在一線的部隊官兵、市政環衛、電力工人、志愿者送水送溫情。黃毓森回憶,那些天,白天穿著短褲干活,晚上窩在創業者之家的沙發上,一連睡了十多天。
在“盟主”黃毓森的帶領下,翔安“92580”志愿者聯盟37支志愿服務隊伍不僅“動”起來,還帶動身邊的市民群眾,數萬人加入到災后重建家園的行動中。他們提供24小時車輛義務救援服務、協助農民恢復農田生產、清理大街小巷的廢雜物、扶正倒伏的樹木、入戶慰問受災群眾、開展文明交通引導……
37支志愿服務隊伍輻射翔安
一人行善帶動眾人行動。誰能想到翔安92580志愿者聯盟在2015年成立之初僅3人。最初,他們設立社區服務站、企業服務站、做月刊、組建志愿者團隊、整合公益企業和團體、助力被征地農民和退養漁民轉產就業等等。“有些不理解的村民覺得我們是作秀”。面對被誤解,黃毓森一笑而過。他說,志愿者的精神會傳染,會延續,甚至還會升華,只要自己平時以身作則,工作扎實到位,自然就會通過營造的志愿氛圍,影響推動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務。
截至目前,圍繞92580主題開展的活動已走進翔安區5鎮(街)34個社區(村),項目團隊開展了39場“三送”進社區活動,累計引導就業3000多人。
如今,翔安區92580志愿者聯盟有37支志愿服務隊,志愿者人數已有上千人。黃毓森堅持每周做志愿活動,在他和志愿者的引領下,幾乎每個加入就業創業培訓的年輕人,都參與到社區志愿服務活動中。黃毓森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隊伍,體驗做志愿者的快樂。
鼓浪嶼志愿者陳亞進
內蒙古少年合唱向他致謝
陳亞進在做志愿者服務。(本報記者 林銘鴻攝)
文/本報記者 黃曉波
8個月,參加超過100次活動,服務時長超過300小時——這是鼓浪嶼文化服務志愿服務隊成員陳亞進交出的答卷。
自從4月正式投入志愿服務以來,幾乎每個周五晚上和雙休日,在海滄中學教英語的陳亞進都一頭扎進鼓浪嶼。隨著服務的深入,陳亞進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成就感。六月中旬的一個晚上,“鷺島小雨荷師生聲樂音樂會”馬上就要在鼓浪嶼音樂廳上演了,可擔當開場節目的幾十位幼兒園小朋友還在后臺哭鬧。“給我1分鐘,幫你整好隊伍。”看著一籌莫展的工作人員,陳亞進挺身而出。他的底氣來自于自己當了三十多年老師的經驗——他發現,孩子要上臺,家長們都很緊張,卻偏偏守在孩子身邊,無意間把緊張傳遞給了孩子們。于是,陳亞進扮起“黑臉”,把家長們“請”出后臺,緊接著又唱起“白臉”,哄哄孩子們。很快,孩子們就平靜了下來,演出順利開場。于是乎,陳亞進“陳老師”的尊稱便流傳開了。
最讓陳亞進印象深刻的是鼓浪嶼合唱節期間的一件事。那會,陳亞進所在的志愿隊負責接待參賽的各支隊伍、帶領他們游覽鼓浪嶼。在送內蒙古少年合唱團乘大巴去機場途中,孩子們突然給了陳亞進一個驚喜,“我們要為你合唱三首歌,表達我們的謝意!”哪三首呢?孩子們首先唱起《鼓浪嶼之波》,一來因為這次鼓浪嶼合唱節,二來因為陳亞進鼓浪嶼人的身份;接著,沖著陳亞進英語老師的身份,孩子們唱了一支英文歌;最后,孩子們用他們最擅長的民歌表達了第三度致謝。
陳亞進的志愿服務之路還遠沒有結束,最近,他正忙于重新整合隊伍,補充新鮮血液。
湖里區高殿社區義務消防隊
在他們心里 居民安全最重
高殿社區義務消防隊在拆除掛在空中的鐵皮。(圖/高殿社區)
文/本報記者 黃小芳
張俊強把褲腿一卷,黝黑的腿上,疤痕遍布,從疤痕的顏色看,有不少是不久前才留下的——抗御“莫蘭蒂”時期,鐵皮屋頂被臺風吹散了架,橫亙在幾棟樓中間,懸在半空,而下面,是密密麻麻的電線,窄巷穿梭的行人。
作為高殿社區義務消防隊的隊長,張俊強和他隊友們的任務,就是拆除這些“空中炸彈”——除了吹飛的鐵皮屋頂,還有吹散的廣告牌、帶電的電線……15天,每天奮戰十幾個小時,清除了100多棟居民樓的安全隱患。
每一個細節都要算清楚,否則,一不小心,鐵皮就會砸中高壓線,砸中人群。那次,張俊強中暑了,躺在地上20分鐘,醒來一個激靈,往頭頂澆了幾瓶水,又拿起切割機繼續排險。其實,幾乎每一個隊員,都受了傷。隊員林建利,左手腕在拖鐵皮時被割傷了,去最近的診所簡單包扎了一下,又回到了“戰場”。林保文一雙手,手心手背老繭叢生——他負責安全繩,每當有人沖鋒在前,在不足十厘米的橫梁上切割的時候,他就得死死拉住那根繩。“刮傷、擦傷,那都是小事,但沒有一個人退縮。”林保文說。他們在乎的,是“戰友們”的安全,是社區居民的安全。
危險,勞累,堅持下去的動力是什么?一名隊員用故事回答了記者的提問。“莫蘭蒂”期間,大家累得不行,經常一回到社區廣場,直接就癱睡在地上。有一天,大伙兒醒來時,發現身邊竟然多了一箱面包,向看門的保安大叔打聽,才知道,原來有個來社區辦事的居民,看到他們累成那樣,心疼得不行,連事也不辦了,掉轉頭去給他們買了一箱面包。“這個時候,你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累一點,苦一點,但群眾的危險就減少了一點。”
其實,少了何止一點?盼百姓安居,保一方平安,是隊員們共同的心愿。為了減少火災發生,義務消防隊“打防并舉”,沿街排查,消除火災隱患。自從2008年組隊以來,高殿社區的火災數就年年下降,從2009年滅火45起,降到今年的6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