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網1月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昨天下午,一場橫跨三十年的思想碰撞,以“文學變臉了嗎——從諾貝爾文學獎說起”為主題,在廈門大學舉行。這場被冠以“鼓浪高峰論壇”之名的文學對話,重啟了關于文學的討論與自由的想象。
參加論壇的有文壇大腕朱水涌、南帆、李以建、張陵、周可、鄒振東、郭爽等人。
近十個作家與莫言水平相當
作為此次論壇的主持人,廈大傳播學院鄒振東教授首先拋出了“在中國你心中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誰?”這一話題。
著名作家郭爽說,歐洲對中國文學的了解是一片沙漠,很多歐洲人不懂中國文學在做什么。
這一看法得到了金庸研究專家李以建的肯定,他認為,中國的作品很少走出國外,莫言為什么會得獎,因為他的作品有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中國目前大概有8到10個作家是跟莫言同一水平的。”福建省社科院院長南帆也同意李以建的觀點,他覺得,很多文學的表達只能用中文,若轉換成其他語言,也許就少了點意思。
鄒振東打趣道:“這么看來,中國文學能否得諾獎,不是中文系的事,而是外文系的事了。”話落,會場掌聲笑聲一片。
作家是否成功,不看掙錢多少
唐家三少作為文學創作者當中的富豪,也成為論壇的一個討論話題。“作家往往嘴上說不愛錢,其實心里最喜歡錢。”鄒振東認為,作家有了錢以后會不會改變對創作初衷的那份真心和熱忱是最重要的。
著名文學評論家張陵表示,目前中國國內的文學產值只有1000個億,而作家其實跟工匠一樣,靠創作勞動掙錢,但大部分作家還是比較窮,“唐家三少成為富豪,他的文學作品被認可是一方面,另外帶給他更多財富的增值部分其實并不屬于文學范疇”。
李以建則認為,文學創作是很“貴族”的東西,掙錢多少不能評判一個作家是否成功,當然他希望很多作家不要再受窮。
中文系存在,就是保護中國語言
就大學中文系存在的價值這個問題,各位嘉賓有了一致性的觀點:中文系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護中國語言。
郭爽表示,在中文系學習到文學,文學是一切的基礎,同時文學也讓自己心中的小宇宙有了基礎。
鄒振東教授認為,中文系可能是最遠離世風的專業,也是最容易長情的專業。“文學是要隨著不同年代和生活變臉的。”廈大人文學院教授朱水涌說道。
相關新聞
廈大成立廈門校友會中文分會
昨天,廈大專門舉行了廈門大學廈門校友會中文分會的成立儀式。廈大1978級中文系校友趙元偉任廈大廈門校友會中文分會首屆會長,1977級中文校友劉生福等12人任副會長。1988級中文系校友楊敬亭任副會長兼秘書長,1991級中文系校友鄭國楊等5人任副秘書長。
分管廈大校友工作的副校長詹心麗說,廈門校友會中文分會將成為中文人的精神家園,通過這個平臺,也能更好地聯絡中文系友,并服務系友、服務母校、服務廈門。
會上還舉行了“鼓浪勵學金”的首頒儀式,詹心麗說,在全校各類的勵學金捐贈中,中文系鼓浪勵學金的捐贈率是最高的,超過80%。其中最大的意義并不在于校友具備怎樣的經濟實力,而在于他們對母校的一份情懷,一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