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地名 廈門有20個臺灣近150個 記者從廈門市民政局了解到,廈門市共有20個帶有“雞”字的地名。其中思明區7個,湖里區3個,海滄區4個,集美區4個,同安區2個。 在這些“雞地名”中,“金雞亭”名氣最大,位于思明區蓮前西路,古時候建有金雞亭寺,是廈門小八景“金雞曉唱”的原址。 有趣的是,在一海之隔的臺灣,22個縣市里竟有近150個“雞地名”(包含歷史地名)。導報記者登錄臺當局地政部門的“地名資訊服務網”查詢發現,“雞地名”最多的是村社聚落和自然地理實體。這些地名大多已經存在、流傳了數百年,可追溯到大陸移民早期開發建設臺灣之時。 不過,有意思的是,作為臺灣地區第一大都市的臺北,卻查不到含有“雞”字的地名,臺北竟是個無“雞”之城。 兩“雞籠” 鼓浪嶼有“雞罱”臺灣有基隆 說到臺灣地區的“雞地名”,人們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舊稱“雞籠”的基隆。歌曲《鼓浪嶼之波》作為廈門的文化名片,歌詞“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唱出了兩岸人民的深情厚誼。 其實,“雞籠”之名是個語言上的誤會。基隆地區早年曾是凱達格蘭部落生活的地方,“格蘭”發音近似閩南語中的“雞籠”,再加上附近有形似雞籠的山丘,因此被稱為“雞籠”。直到清朝光緒元年設“基隆廳”時,雞籠才改為同音的基隆,取“基地昌隆”之意。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鼓浪嶼上,也有一個“雞籠”。在鼓浪嶼西側海上,距岸邊130米處,有一個“雞罱礁”,由兩塊礁石組成。罱讀“懶”音,在閩南語中,將雞籠稱為“雞罱”,恰好礁石形如雞籠,故得名“雞罱礁”。 由此可見,鼓浪嶼和基隆不僅有歌曲“做媒”,還有同名之緣。另外,鼓浪嶼上還有“雞母山”“雞山路”兩處以“雞”命名的地名;在臺灣,也有不少“雞籠山”。 |
相關閱讀:
- [ 01-09]廈門市總共有20個帶有“雞”字的地名 多因形得名
- [ 10-18]海峽兩岸漢字節將拉開帷幕 閩地名人作品集中展出
- [ 09-22]廈門又有200個新地名了 背后藏著不少故事
- [ 07-22]廈門同安三座橋將重新命名 為了更好保護地名文化遺產
- [ 07-01]討小海為廈門打上烙印 美食地名俚語等都與其有關
- [ 02-11]廈門地名帶“猴”字僅兩處 猴厝已不在猴石景觀多
- [ 02-02]廈門已有12枚猴年紀念郵戳 海滄"猴嶼"被選為生肖地名
- [ 01-26]兩岸四地名家百余件藝術精品在廈門集體亮相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