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礁小學學生們大聲誦讀《顏氏家訓》 。(林廣明 攝) 海滄的耕讀文化,最近在全省,甚至在海峽兩岸“亮”起來了。 先是在去年10月,“奔跑吧,海滄”之耕讀滄江系列活動懷舊登場。海滄的大小朋友們,跟著白發老者一起誦讀閩南童謠,暢游耕讀“海洋”。 到了去年11月,“耕讀在兩岸,文明共承傳”首屆海峽兩岸國學院長論壇在海滄開幕。兩岸群賢畢至,深入了解海滄的耕讀文化,共同探討耕讀文化的歷史價值及其現代意義,并為海滄的發展和耕讀文化的傳揚建言獻策。 緊接著,青礁村蘆塘書院正式揭牌,標志著海滄“弘揚耕讀文化”全面啟動。 這正是對中央精神的著力貫徹。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努力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成為人們夢想啟航的地方。 讓夢想啟航。位于廈門西海域的海滄這座新城正積極踐行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建設、家風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依托社區書院的平臺,培養良好社風、民風,著力解決城市化進程中被征地農民和海域退養漁民市民化問題。 當前,一股以耕讀文化為靈魂的家風建設熱潮席卷全區,一條獨具海滄特色的家風建設之路日漸明朗…… 海滄先行先試 構建群眾精神家園 兩城兩灣倚兩山,半城湖海半城綠。 經過臺商投資區27年、行政區13年的接力發展,海滄如今已成為建成區面積島外比重最高、常住人口增長全市最快、發展成熟度島外最高的區。 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發展不平衡、農村空殼化、青年流失等問題隨之而來,如何在新一輪轉型發展中搶占先機,成功破局?海滄區決策層達成共識:創造性地復蘇耕讀文化,從而立起好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 可喜的是,一座座各具特色的社區書院,為海滄傳揚耕讀文化,弘揚優良家風提供了“良田沃土”。 “去年,在全市掀起的社區書院建設浪潮中,海滄區先行先試,在全市率先出臺《實施方案》、率先開辦流動講壇、率先開設‘虛擬書院’、率先成立區級指導中心,以文化之‘線’留住村居‘根’,相繼形成‘最具臺味’、‘最有鄉愁’等14家社區書院,成為群眾喜愛的精神家園。”海滄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如今,當耕讀文化的“因子”與日漸完善的社區書院產生“碰撞”,“1+1>2”的“化學效應”迸發而出。 “耕讀文化的‘加盟’,為社區書院建設注入了內核動力,成為社區弘揚優良家風家訓的重要內容。”蘆塘社區書院負責人李佩珍說,通過社區書院的平臺開設耕讀課堂、開展耕讀親子游戲等形式,創造性地復蘇耕讀文化,很合群眾“口味”,也易于將耕讀的內涵入腦入心。 老樹再發新芽 文化“密碼”得以發揚 回溯海滄歷史,群賢輩出,燦若繁星。這片土地培育出49名進士、104位舉人,更有東林黨后七君子之一周起元、開臺王顏思齊等大批知名人士。 “‘勤勞自強、好學文明’,海滄耕讀精神這簡單的八個字,就是這片土地人才輩出的‘密碼’。”廈門著名文史專家彭一萬說,在耕讀文化的浸染中,海滄人身上體現出的愛國愛鄉、耕讀傳家、勤勞儉樸、開拓創新的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一直貫穿著海滄發展全過程,推進海滄不斷向前發展。 “海滄的耕讀文化很妙!妙在它與時俱進,妙在它推陳出新。”在“耕讀在兩岸,文明共承傳”國學院長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黨委書記、社科院臺港澳研究中心負責人羅京輝對海滄耕讀文化“老樹發新芽”豎起了大拇指。 在海滄區決策者看來,耕讀文化不僅是海滄本土優秀的文化傳承,對于海滄新移民以及絕大多數進城務工人員而言,“鄉土”、“鄉情”、“鄉愁”,更是流淌于血脈之中、永遠難以割舍的精神家園。而耕讀文化,正是連結歷史與現代、本土居民與新移民的紐帶和橋梁。 “立意高遠,起步不凡,海滄將耕讀文化解讀為一座幫助農民轉產就業、引導人們勤勞好學的橋梁,體現了決策者的視野和高度。”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國學院院長郭齊勇看來,透過耕讀文化推動家風建設的海滄之路,對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全國性的推廣價值。 平臺載體發力 耕讀文化縱深推進 在海虹社區鄭月英家餐廳的墻上,掛著一塊牌匾,上面寫著最簡單樸實的五個字:“家和萬事興”。正因為幾十年來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五字家風,鄭月英的家庭獲評廈門市“最美家庭”。 無獨有偶,在青礁村院前社,林麗松謹記“努力為社會做貢獻”的家風,積極參與院前廉潔基地的建設與發展,被譽為“金牌講解員”與“院前最美媳婦”。 在一個個洋溢著優良家風的生動故事背后,“學家訓,沐家風;立家訓,傳家風;曬家訓,揚家風”活動、打造“鄉愁廊”、開設國學課、開展“最美家庭”、“最美婆媳”等評選活動,不斷推進耕讀文化深入人心,形成自覺。 當前,海滄把弘揚優良家風作為社區書院深化提升的重要內容,在社區書院建設中注重平臺構建、注重內涵的挖掘整理與深化、注重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宣傳教育。 如今,當我們從各地古村落中幸存的老宅走過,看看那殘留的“耕讀傳家”、“地接芳鄰”、“稼穡為寶”、“君子攸寧”等之類的門楣題字,不難感受到村落中曾經飄蕩的詩雅風韻和那背后深藏的意蘊。這一些,都依賴于民間教化和鄉賢自治。 在業內人士看來,民間教化和鄉賢自治這兩大功能,在海滄弘揚耕讀文化的過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復蘇。在海滄各個村居社區,一批批鄉賢走出小家,自發為大家整理家風家訓,為年輕人講授當地歷史人文;同時,許多村民捐出了祠堂、農具等,為弘揚耕讀文化出一份力;《耕讀海滄》等書籍紛紛“出爐”;《開臺王顏思齊》等影視作品不斷上映……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新年伊始,海滄的決策者乘勢而上,將耕讀文化再上新臺階:打造8所“耕讀文化”示范書院,推動社區書院“四上墻”(村情村史上墻、村規民約上墻、家風家訓上墻、先進典型上墻);深入開展“弘揚優良家風,建設幸福家園”系列活動,培育和推廣親子志愿服務品牌;拍攝制作電視紀錄片《周起元》并在央視播出。(廈門日報)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