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譚欣妮 郭睿)一個是天天見的社區,一個是不得不見的醫院。昨日市兩會現場,社區建設、醫療提升這類“身邊事”,成為代表委員們暢議的話題,大家一同展望未來社區的新生活。
關鍵詞:社區建設
讓居民愛上社區這個大家庭
清早出門上班,第一眼看到的是社區里的綠樹紅花;深夜下班回家,治安崗亭亮著的一盞小燈就是家的方向。社區是與每個市民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場所,也是城市社會組織管理在空間上的最小單元。怎么把社區建設好,讓居民們不僅愛“小家”,更愛“大家”,成了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市人大代表、鎮海社區黨委書記蘇江圳在社區工作快十年了,來市里開會之前,社區有不少居民囑咐他,要好好說說公共活動場地建設的事兒。“現在的活動場所一是數量少,二是面積小,很難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他掰著手指數給記者聽,“廣場舞、乒乓球、合唱隊、樂器組、羽毛球,這些都是最火的社區活動。”跳廣場舞的大媽們沒少被人投訴,可她們其實也挺委屈,總跟社區反映情況,“如果能有個相對封閉、固定的場所,我們也愿意安安靜靜地跳舞。”
問題怎么解決?蘇江圳提議,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對社區公共活動場地的建設投入;另一方面,社區也應積極與轄區單位協調謀劃,盤活現有資源,將一些長期不用的場地先清理出來,讓居民使用。
硬件設施越來越好,“軟性實力”也要跟上。市人大代表、市總商會副會長陳琦琪發現,現在島內外的不少社區,居住著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他們融入社區的意愿相當強烈。”她建議,社區可以更多地和社會力量合作,打造“學習型”社區,開展英語、閱讀、烹飪等實用培訓課程,讓居民對社區有更多歸屬感,也通過社區教育幫助居民樹立共享利他、終身學習的意識。
不少市政協委員也關注著社區建設。他們提出,社區今后要進一步科學規劃休閑、活動場所,加大力量建立社區養老中心,為居民提供更精細化的服務。
關鍵詞:醫療提升
加強分級診療提升島外衛生事業
家庭醫生簽約制度的推行,讓不少市民大大受益。在內行人看來,如何把這項制度推得更廣、做得更好?市人大代表、思明區嘉蓮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林海南認為,人才配置和醫療布點是繞不開的問題。他說,每萬服務人口應該配備8名以上社區醫務人員,現在的社區醫生數量離這個標準還有一段距離。同時他也建議,要打造、完善、推廣“15分鐘健康服務圈”,力爭讓絕大多數居民步行15分鐘即可到達社區衛生機構。
市政協委員、農工黨廈門市委副主委(兼)、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廈門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謝強把目光投向了分級診療。“廈門的分級診療走在全國前列,從最早的三師共管,到后來的病人簽約、家庭簽約,都做得越來越好,但有些方面仍待提高。”謝強提出,可以從四個方面進一步落實相關工作:一是在法律層面進一步完善,保障各主體的權益;二是在財政補助上著力,簽約醫生的費用可以從醫保里支出;三是強化人員培訓,改變部分社區醫院在群眾心中只能開藥不會看病的印象;四是進一步提高信息化程度,盡力做到大型醫院與社區醫院數據資源共享。針對越來越多的旅游人口,他建議,廈門在公共場所也能設置心臟自動除顫裝置。
島外衛生事業的提質發展也受到代表委員們的關注。市政協委員、市婦幼保健院副院長吳星東透露,市婦幼保健院正打算在島外擴建分院。“二孩政策一出來,高齡危重孕產婦數量明顯增加。盡管現在各家醫院的婦產科床位已經加上去了,但還是滿足不了二孩政策出臺后短時間內的生育高峰需求。目前,我們已和集美區達成一致意見,利用我們現成的醫療管理資源建立分院。”吳星東說,廈門島外的醫療資源建設還需加速,希望政府在這一層面能有更長遠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