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退休醫生可緩解社區醫護人員緊缺的難題。圖為家庭醫生和健康管理師入戶為患者健康體檢,指導用藥。(本報記者王火炎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林路然) 在家門口向經驗豐富的老醫生求醫問藥,這是許多市民的夢想。社區醫院引進老醫生,一方面壯大了家庭醫生隊伍,解決社區醫療資源緊缺的難題,另一方面老醫生離得近,串個門的時間就把病給看完了,為居民省下不少麻煩事。
關于老醫生,還有一個提法叫“銀發”醫護資源——這個資源如何納入居家養老規劃,在簽約家庭醫生的大背景下,引發了眾多市民的關注。
【行動】
政府鼓勵醫生進社區
為解決家庭醫生人員不足的問題,優化配置和盤活存量醫療資源,2016年12月26日,市衛計委發出一份文件《廈門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于鼓勵在職醫生、退休醫生在基層醫療機構開設醫生工作室的通知》。文件中提到,工作室由退休醫生或在職醫生和基層醫療機構的全科助理(帶教徒弟或學生)、健康管理師共同組成,開展居民家庭醫生簽約工作中,退休醫生或在職醫生為簽約團隊團隊長,以便更好地為居民服務。
據了解,這項工作將由各區先行選擇一家基層醫療機構進行試點,試點工作于2017年1月份啟動,并完成試點相關工作對接。
【走訪】
居民青睞老醫生
社區醫院也急需
今年67歲的沈漢燦居住在金尚小區,他患有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幾乎每周都到家附近的一家私人醫院找一位老醫生看病。老醫生一周只來兩個半天,一次只看30個人,稍稍去晚了點就沒號了。“相比之下,我去社區醫院比較少,要是社區醫院也有老醫生就好了。”
在廈港社區,也有一位老醫生受到居民的歡迎。他叫陳水治,已經70多歲了,從開元醫院退休后就到廈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鴻山片區的街坊鄰居們都是他的“粉絲”。
事實上,引入退休醫生進社區不僅是居民們的期待,也是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的訴求,因為隨著分級診療制度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病人到社區醫院看病,社區醫護人員人數緊缺越發明顯。
嘉蓮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林海南介紹,中心有全科醫生31人,而整個嘉蓮街道有11.6萬人,相當于每1萬人配2.6位全科醫生。蓮前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阮國強也表示,中心有20多位醫護人員懷二孩,在她們休產假期間,其他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將驟增。受訪的多位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都認為,如果“銀發”醫護工作者可以成為家庭醫生,將會是社區醫療資源的重要補充。
老醫生或被民營醫院招走
或被大醫院返聘
“退休醫生是塊寶!”采訪中,不止一位居民這么感慨道,老醫生們擁有幾十年的坐診經驗,醫德醫術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此更容易贏得居民的信賴。但如此珍貴的老醫生們真的愿意到社區工作嗎?沈漢燦對此就有疑慮:許多老醫生或被民營醫院以高薪聘請,或被大醫院返聘,愿意來社區的可能只有寥寥。
其實,當市民擔心老醫生不愿意來社區時,也有在社區坐診的老醫生心里不踏實。朱瑞杰是蓮前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唯一擁有全科醫師證的外科醫生,去年他60歲,退休后被返聘。“我手頭上有十多位一直跟著我的病人,其中有個90歲的老太太在我這里看了10年的病。”朱瑞杰說,“好在中心還需要人,我就留下了。”但是由于不知道什么時候中心就會有新人加入,讓返聘人員離開,朱瑞杰沒有成為家庭醫生。“說心里話,我十分愿意成為家庭醫生,為社區服務,但是還是得根據人員調配安排。”朱瑞杰坦承。
【聲音】
市人大代表、思明區嘉蓮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林海南:
退休醫生進社區
先要進行相應培訓
隨著家庭醫生簽約率的提高,全科醫生今后的壓力將越來越大,因此引入“銀發”醫護人員進社區是很好的想法。但是要注意兩點,一是退休醫生進社區工作前得經過培訓考核。因為大部分退休醫生是專科醫生,而社區醫院需要的多為全科醫生,因此進社區的退休醫生最好為神經內科、內分泌科、老人病科等專科醫生。二是退休醫生在社區內坐診得進入社區醫療管理體系,例如配備個人工作站。
市政協委員、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廈門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謝強:
利用“互聯網+”
讓就醫更便民
借助街道的力量,將退休醫生這一醫療資源統籌起來,并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模式,使就醫更便民。譬如,請居委會協助退休醫生上門看病,看完病利用移動終端聯網,將電子處方發送到指定藥房藥店,讓藥房藥店統一配送,或是發送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居民自行取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