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櫻花開得紅艷艷
廈門街頭炮仗花開得艷,引孩童雀躍歡呼
文曾路上的山櫻花引市民觀賞
殷磊觀天
未來幾天,廈門天氣總體較好,氣溫偏高,夜晨還可能有霧氣。
氣溫回升濕度高
廈門日報訊 (記者 殷磊)昨日冷空氣式微,暖濕氣流趁勢發力,于是氣溫回升、濕度加大、云層增多。氣象部門預測,未來幾天,廈門都將在暖濕氣流的掌控中,天氣總體較好,氣溫偏高,濕度居高不下,夜晨可能有霧氣。
昨日清晨最低氣溫為11.9℃,比前天升高了1.2℃,白天最高氣溫攀到了17.7℃,與前天基本持平。空氣濕度明顯升高,午間相對濕度最低時也達到了62%。
今天起一直到8日白天,偏南暖濕氣流都將成為廈門的主宰,偶有弱冷空氣影響,也不會改變大局。今天到明天白天,廈門為多云到陰天的天氣,夜晨最低氣溫可升至12℃至14℃,午后最高21℃。
明天晚上一股弱冷空氣滲透而至,東北風增強,氣溫有所回落。市區的東北風可達3到4級,沿海則會出現6到7級的東北大風。
預計一直要到8日晚間,一股較強冷空氣抵達廈門,廈門才會迎來新一輪的大風降溫降雨天氣過程。這股冷空氣實力強勁,很可能會在11日夜里到12日清晨刷新入冬以來的最低溫紀錄。
昨日是農歷正月初七,又是今年的立春。在閩南地區,無論是立春,還是正月初七,都有不少有趣的習俗。
這個立春挺特別的,本報曾報道過:這個雞年包含兩個立春日;而且2月3日就立春,此前罕見,上一次發生是在1897年。
2月3日立春 上一次是120年前
關于今年立春的時間,社會上流傳著三個版本,有的說是2月3日,有的說是2月4日,還有的說是2月5日。天文專家表示,按照紫金山天文臺權威出版的《中國天文年歷》顯示,今年立春的準確時間為2月3日23時34分。
為何會出現這些不同說法呢?這是因為,2月3日的立春在此前很罕見,上次發生還是120年前,也就是1897年。據悉,1900年-2000年這一百年間,立春的日子只有2月4日和2月5日這兩天,沒有2月3日。不過,此后2月3日立春就會漸漸多起來了,本世紀的一百年,立春只有2月3日和2月4日這兩天,沒有2月5日。據天文學家稱,2月3日立春,今年至2100年,平均每4年就會出現一次,下一次會出現在2021年。
游春牛做春餅 閩南立春習俗多
本報資深地理編輯、民俗專家盧志明說,閩南地區留存有許多帶有濃厚農耕印記的立春習俗。比如“游春牛”,又叫“迎春牛”“鞭春牛”,立春這天,每個村都會選出一頭最健壯的耕牛,將它“披掛”打扮起來,在村里游行。也有些地方使用紙扎的、類似花燈的“紙春牛”,村中男女老幼都跟在“春牛”身后,放起鞭炮,趕著行走,寓意開春有個五谷豐登的好光景。
廈門市社科聯顧問彭一萬介紹,閩南地區還有許多立春的民俗。比如“吃春餅”“買春花”。立春時節,閩南人家會做類似薄餅或春卷的“春餅”,也有小販采集春天的鮮花,或用紙扎成“春花”來叫賣。
此外,一些村莊還有擺“蜈蚣陣”的習俗。所謂“蜈蚣陣”,就是家家戶戶將家中的孩子打扮成各種戲曲人物的扮相,由家長扛著出門,聚在一起擺成“陣頭”,為孩子求好運。“我五年前在海滄見過200多個孩子組成的‘蜈蚣陣’,每個孩子都坐在板凳上,由父母和爺爺奶奶四個人扛著,場面非常壯觀。”彭一萬說。
初七也有習俗 要吃雞蛋煮面線
除了立春,昨日也是農歷正月初七。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古代相傳農歷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在這一天,古人有戴人勝、吃七寶羹、吃面條、登高賦詩等習俗。人勝又叫花勝、春勝,是用彩紙或金箔剪刻而成的一種飾品,可以貼在屏風上,也可以戴在發鬢上。唐時風俗在“人日”這天,要戴人勝以迎接春天到來。“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就反映了這一習俗。
彭一萬說,在閩南地區,“人日”的習俗是吃雞蛋煮面線或海蠣煮面線。閩南俗語“雞蛋煮面線,好人來作伴”“面線煮海蠣,好人來相交”等,都體現了這一習俗。另外,閩南農村還有在初七祭拜土地公的習俗。
【釋疑】
為何立春日子不同?
據天文學家解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回歸年和公歷年的微小差異。目前測得一個回歸年長度為365.2422日,比公歷平年(非公歷閏年的年份)多出0.2422日。這就導致公歷平年的時間略微超前于太陽在黃道的實際位置。目前的節氣是根據回歸年長度按24份平均分布的,這就意味著用公歷時間標注的節氣每年都會在前一年的基礎上推遲5-6小時,閏年又會在前一年的基礎上提前24小時。現行的公歷置閏方式只能盡可能減小公歷與回歸年的數字差異,但無法做到完全一致。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偏差越來越大,以至于出現節氣提前一天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