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平常難得一見的新奇趣農產品引發銷售熱潮
展會上顏色艷麗的果蔬
廈門日報訊(記者 林雯)一年四季春為首。春天的腳步近了,廈門的島外農田又迎來了新一年農忙時。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核心,提出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歸根結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發展方向。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廈門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早出發,以“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為目標,圍繞都市農業、現代農村、新型農民,全面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不斷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持續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獨具地方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廈門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得到了全面推進,流域治理項目加快建設,溪流養護長效機制得到了鞏固落實,各區重點打造的示范點已基本完成,治理流域水質明顯改善,河道生態有效修復,流域沿線景觀不斷提升,小流域綜合治理碩果累累。
【數字】
去年農民收入全省第一
廈門的農村、農業和農民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也不斷收獲著甜美的果實。在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組合拳”的作用下,農民轉產增收成效顯著,錢袋子越來越鼓——數據顯示,2016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885元,同比增長7.6%,總量繼續蟬聯全省第一。
傳統農業升級
優勢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耕地面積狹小,城市居民對農產品精細化需求程度高,是廈門農業正面臨的現狀。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以現代農業引領三農發展是市委、市政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開出的一劑“良方”。
航空育種的亮色彩椒、五顏六色的各類葉菜、手指頭大的胡蘿卜、油亮飽滿的紫長茄……在年前舉辦的第八屆廈門名優特農產品展銷會上,各類平常難得一見的新奇趣農產品引發銷售熱潮。近年來,源源不斷的新血輸入廈門的種子種苗產業,高科技種苗業逐漸發展為廈門農業領域的強勢產業,成為代表廈門農業發展水平的一張新名片。在市農業局的牽頭行動下,全市從加強新品種研發入手持續實施種子種苗工程項目,建立起了“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多元參與”的種業投入機制,如意情集團、廈門中廈、農友種苗等3家種子企業被評為省級重點農作物種子企業,4個品種通過省級審定,建立農作物新品種示范和展示點6個合計面積235畝,工廠化培育蔬菜種苗1.6億株,產品輻射南方各個省市,全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7%。全市種子研發體系、新品種引進、種苗繁育體系及市場營銷網絡初步形成,農業科研成果取得了市場規模和效益的雙豐收。
定制增收方案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投入農業的經營者越來越多
展會現場售賣的霜凍芥菜
位于廈門西北山區的白交祠村,海拔近千米,自“五位一體”建設工作開展以來,這個被稱為“霧都”的偏遠山村悄然發生了變化:泥濘坎坷的土路被平整干凈的水泥路取而代之,污水橫流的房前屋后變身成清新整潔的小花園……市農業局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則,為白交祠村量身定制了增收方案,幫助村民利用在地特色自然資源,做強傳統優勢農產品地瓜。如今,白交祠地瓜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農產品品牌,過去的窮鄉變身為富壤,農民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重。
白交祠村成功“改頭換面”是廈門新農村建設取得成功的一個典型案例,市農業局按照城鄉統籌、突出特色的思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統籌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布局,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真正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數據最能說明一些問題——近年來,市、區兩級累計投資3億多元完成143個村“舊村改造新村”建設和60個老區山區重點村項目建設,共實施截污納管項目144個,新增農村污水分散式處理項目158個;“村保潔、鎮收集、區轉運、市處理”的農村環衛保潔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率超過95%,市級村容考評優良率達到80%。市政設施也在加快向農村延伸,去年增開通村公交線路1條,目前已累計開通146條,共投入車輛911臺,符合條件的建制村通公交率100%;鎮(街)綜合文化站設置率和功能完備率均達100%,村(居)文化活動室設置率達100%、功能完備率達95.4%;去年涉水項目全年實際完成投資超過13億元,其中省、市重點水利項目有11個。
扶持新型業態
一二三產加快融合
市民正在挑選蔬果
游客自田間地頭忙采摘,斑斕的草木在陽光下迎風起舞,公共自行車自由穿梭在山林間……這是廈門島外休閑農業公園里每天的常態。廈門推動農業從單一的生產功能向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多功能拓展,農村一二三產加快融合,休閑農業已發展成為廈門現代農業一項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全市共有全國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9個、全省休閑農業示范點16個、全省休閑農業示范鎮3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5個。最新數據顯示,休閑農業項目年接待游客達470萬人次,總收入5.35億元,增長18.9%。
創新,是引領廈門農業發展的強勁動力,廈門農業新型業態層出不窮,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農村電商發展方興未艾,目前廈門正積極推動螞蟻金服分別與同安區軍營村、蓮花村合作建設農村淘寶店、“可信身份認證助力互聯網+普惠金融服務”試點,扶持院前濟生緣、農夫公社等專業合作社發展“城市菜地”、“會員制農業”和農業DIY等新型業態——產業融合的成效顯著,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正在發展壯大,2016年實現銷售收入670億元,同比增長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