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港街道 12個小區推行“垃圾不落地”,自治小組強化監督 一聽到鋼琴曲《致愛麗絲》,廈港街道一些小區的居民就會拎垃圾出門,扔到環衛車里。后來,音樂沒有播放了,居民仍習慣在那個時間點出門扔垃圾。2015年,廈港街道7個社區的7個小區開始推行“垃圾不落地”,目前已發展到12個小區。 定點定時投放垃圾 居民參與率100% 巡司頂社區海龍小區、下沃社區海洋新村小區是廈港街道推行“垃圾不落地”的示范區。兩個小區都不設置垃圾桶,實行定點定時投放垃圾(海龍小區是每天7:30-8:30;海洋新村是每天7:30-8:00、19:30-20:00)。 巡司頂社區黨委書記葉曉軍說,2015年1月,街道、社區工作人員針對是否推行“垃圾不落地”入戶問卷調查,60%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垃圾不落地”正式推行后,98%的居民在三個月內加入其中,僅有一些空巢、行動不便的老人沒參與,物業保潔員就上門收垃圾,參與率也就達到100%。 下沃社區海洋新村小區于2015年進行老舊小區改造,同時推行“垃圾不落地”。下沃社區黨委書記姜秋月說,沒有垃圾桶后,小區干凈了,一樓居民甚至連紗窗都不用裝,因為沒了垃圾,連蚊蟲也少了。 成立自治管理小組 身邊人監督身邊人 在推行“垃圾不落地”的過程中,廈港街道還形成一些特色做法,如讓居民當主角,成立小區自治小組,身邊人監督身邊人,鄰里互助;或從娃娃抓起,開展“小手拉大手”等活動。 64歲的張美珠是巡司頂社區自治管理組成員。她說,一開始,每天早上7點,自治管理組成員輪班,拿著喇叭放音樂,提醒居民出門扔垃圾。一周后,音樂不放了,居民也知道到點就扔垃圾。原先一聽到音樂響,張美珠的兩個孫女就會拉著奶奶去扔垃圾,后來音樂停了,孫女還是會提醒奶奶扔垃圾。此外,為了監督一些“不聽話”的居民,自治管理組成員蹲點、調監控、入戶教育。 71歲的蔡美蓮是海洋新村184號居民,她被老伴說成“愛管閑事”。“自己的小區要愛護,有時候看到不文明的現象,我就會多說幾句。”蔡美蓮說,她每個月都參與“清潔日”活動,還會在樓道里把在家的人都喊出來,一起清洗樓道。 “你們不能亂扔垃圾。”蔡美蓮的孫子才上小學二年級,也成了小區的“衛生監督員”。居民開玩笑說:“奶奶管,孫子也管。” |
相關閱讀:
- [ 02-28]農林大主持完成的福安市新型城鎮化試點方案成果獲省決策采用
- [ 02-27]馬尾首個“海綿工程”試點采用固化技術 淤泥變廢為寶
- [ 02-27]馬尾首個“海綿工程”試點采用固化技術 淤泥變廢為寶
- [ 02-26]我國今年將在100個縣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
- [ 02-25]本網記者探訪馬尾“海綿城市”試點項目
- [ 02-25]生育醫療保險合并實施試點啟動 個人繳費負擔不增加
- [ 02-24]泉州率先試點林業碳匯項目 每個項目縣可獲補助50萬
- [ 02-24]泉州率先試點林業碳匯項目 每個項目縣可獲補助50萬
- [ 02-10]廈門將加快推進園林綠化重建提升 力爭完成試點年度任務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