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環衛處組織的“綠海鷗在行動”活動,進入社區、公園,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璐) 今年,對于島內來說,垃圾分類時代將全面到來。
現在的廈門不同以往———為了應對垃圾分類的鋪開,后續收運、處理環節已基本準備就緒。
日前,記者從市環衛處獲悉,關于即將在廈門開啟的垃圾分類時代,“三年計劃”也將伴隨啟動。這些和百姓們息息相關的數字,各位可一定要看好了。
島外垃圾分類的步伐加快
在這個月底,垃圾不落地和“門前三包”就要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其中,“門前三包”是去年出臺的“升級版”,有別于先前的“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變為“包衛生、包秩序、包設施”。
今年6月底,島內思明、湖里兩區則將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島外,垃圾分類的“步伐”同樣加速———今年年底集美區、海滄區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40%以上;同安區、翔安區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30%以上。在島外各區的農村,還要設立垃圾分類試點。到了2017年底,全市市民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不低于85%。不遵守垃圾分類規定,或者隨手亂扔垃圾,還可能招來處罰———8月起,有關部門將對違反垃圾分類、垃圾不落地和“門前三包”規定行為進行處罰。
2020年底,垃圾分類將全面推行于全市范圍(含農村)。到了那時候,全市市民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不低于95%,垃圾分類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制度體系基本建立,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和產業化體系基本形成,人均垃圾產量實現“零增長”,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綠海鷗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去年,廈門市便成立了市垃圾分類管理中心,市政府通過了《廈門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方案》和《廈門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管理辦法(試行)》,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制度,將生活垃圾管理責任“分包”到位,并設立了有社會監督員參與的考評體系。此外,各區將配備10名垃圾分類專職工作人員,街道則配備3-5名專職工作人員,社區(物業小區)要按照300戶配1人的比例配備垃圾分類督導員。
關于垃圾不落地、垃圾分類的宣傳大使,也已選定。“干濕要分類,有害單獨放。資源重復用,生活更健康。”《廈門市垃圾分類宣導手冊》里,吉祥物綠海鷗“教”市民們如何進行垃圾分類。不久之后,綠海鷗會“飛”出《廈門市垃圾分類宣導手冊》,出現在街頭巷尾———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從垃圾分類基礎知識、實操技能、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社會職責、公民意識等多方面入手,“傳授”給大家更多關于垃圾分類的知識。
相關新聞
廈門垃圾分類末端處理設施持續完善 今年將再建兩座大件垃圾處理廠
今年廈門要在島內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島外各區也都要開展垃圾分類工作。那么廈門的環衛基礎設施準備好了嗎?記者昨日從市市政園林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已經建成1座垃圾分類分揀廠、3座垃圾焚燒發電廠、1座餐廚垃圾處理廠、1座垃圾衛生填埋場,具備了一定的垃圾分類末端處理能力。這些環衛設施非常“渴望”經過分類后的“垃圾細糧”,因此市民家中的分類行動不僅不是無用功,還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
廈門垃圾分類末端處理設施持續完善
廈門已建17條垃圾分類直運線路 范圍將逐步擴大
昨日早上6點多,一輛垃圾收運車準時出現在位于印斗路的集美大學水產學院內,將干濕分類好的生活垃圾收入車內,隨后前往下一站——石鼓路的輪機學院,這是廈門建立的17條垃圾分類直運線路之一。垃圾分類直運線路建設是垃圾分類和垃圾不落地工作的重要一環,這種模式省去了清潔樓的轉運環節,帶給城市更清潔的環境。
海滄創新生活垃圾分類模式獲居民點贊明年將在全區推廣
華燈初上時,當您第一次來到海滄天湖城小區,您可能會看到,居民在投放垃圾時,手里還拿著卡對著邊上另一名居民手中的POS機刷。原來,海滄區率先在廈門島外開展垃圾分類,天湖城小區和北師大海滄附校就是首批試點。根據規定,居民將垃圾分類并準確投放,能獲得積分,積分攢到一定數量,可兌換小禮品。這一模式,獲得小區居民的一致好評。據悉,明年,海滄還將在全區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不僅是在城市社區、學校,農村也要開展上戶收集試點。
海鳳社區試點建設"互聯網+垃圾干濕分離"智慧生態循環小區 居民紛紛參與
垃圾的“命運”,基本上都是被主人百般嫌棄地扔進垃圾桶,然后由保潔員運送到垃圾處理站去,從此“生死兩茫茫”。不過在集美僑英街道海鳳社區的泉水灣,廚余垃圾就成了“寶貝”,連社區的“地盤”都出不去。在這里,有專屬于它們的垃圾桶,有為它們設置的垃圾處理機,等它們“變身”為有機肥料后,將“榮歸故里”,回到小區滋養花花草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