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垃圾不過夜、不發臭,目前正落實電子地圖地理位置采集
到6月底前,島內將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島外也將提高覆蓋率
廈門晚報訊(記者 謝雨真)垃圾有不同的“命運”,如果只是簡單填埋,那不過是“挪個窩”,發揮不了作用;如果能分類并做好處理,就能變成資源。昨日,記者從市環衛處了解到,到今年6月底,島內將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年底集美區、海滄區建成區的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40%以上,同安區、翔安區達30%以上。各區將配套相應環衛設施,并建立處理體系,分類垃圾督導員也將發揮宣傳、引導作用。
垃圾“四分法”
可回收物
紙類、塑料、玻璃、金屬、織物和瓶罐等
廚余垃圾
丟棄不用的菜葉、剩菜、剩飯、果皮、蛋殼、茶渣、骨頭等
有害垃圾
對人體健康或自然環境造成直接或潛在危害的電池、燈管和日用化學品等
其他垃圾
受污染與無法再生的紙張、受污染或其他不可回收的玻璃、塑料袋與其他受污染的塑料制品、廢舊衣物與其他紡織品、破舊陶瓷品、難以自然降解的肉食骨骼、婦女衛生用品、一次性餐具、煙頭、灰土等。
大分類體系
-廢舊衣物回收體系:聯合江蘇華凱佰、廈門廢品大叔等企業建立
-垃圾分類再生資源體系:會同商務部門,探索設立社區、物業小區背景下的再生資源回收日
-有毒有害垃圾回收體系:在試點小區嘗試
-大件垃圾處置體系:湖里區已完成合同簽訂,正在推動施工,思明區、集美區、海滄區也進入前期階段
-餐廚垃圾收處體系:目前餐廚垃圾收處量已達150噸/日
垃圾為何要分類?
簡單填埋不是長久之計,浪費土地還錯失潛在資源
目前,廈門日均生活垃圾量約5000噸,填埋量超過了50%。填埋的實質是將垃圾“搬了個家”,近期看是最便宜的處理方式,但從長遠看是最昂貴的——因為占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市環衛處介紹,生活垃圾中有30%至40%可回收利用,如紙類、金屬類、塑料類等。但混倒垃圾讓可回收垃圾被“埋沒”了。
市垃圾分類管理中心垃圾分類科科長趙海濤說,垃圾分類可有效利用資源,如廚余垃圾通過高溫發酵,可產生沼氣發電,也可堆肥。但如果廚余垃圾沒有分離,不僅難以利用,里面的湯水等還容易讓垃圾轉運車發生“跑冒滴漏”,污染環境,發出臭味。
簡單概括,垃圾分類可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趙海濤認為,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看上去只是一個動作,實則是文明素質的提升,對于城市的“綠色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垃圾要如何分類?
主要分為四類,將配備專門的垃圾桶和轉運車
根據《廈門市垃圾分類操作指南》,廈門對生活垃圾將采取“四分法”模式,即分為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目前,路面常見的公共垃圾桶只有兩個桶,分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趙海濤說,公共區域的垃圾桶是這么設置的,未來四種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將安放在居民區和單位區域,由各區負責采購落實。
居民做好垃圾分類投放,但又擔心運輸過程中各種垃圾又混倒在一起。趙海濤說,各區環衛部門正在采購不同類型的垃圾轉運車來解決這一問題,如廚余垃圾車直接運往東部固廢中心瑞科際廚余垃圾處理生產線,有害垃圾則運往市工業廢物處置中心封存消化。
如何鼓勵市民參與?
采取積分獎勵等方式,并配備督導員引導、宣傳
垃圾分類投放靠的是自覺,應該如何鼓勵市民積極參與?
趙海濤說,目前,廈門多個試點小區如思明區瑞景社區、集美區海鳳社區等采取積分兌換獎品的方式鼓勵市民,取得不錯的效果。下一步,更多社區將借鑒這一方法。此外,環衛部門還考慮參考外地先進城市的“綠色銀行”模式,如有效進行垃圾分類可增加積分卡分數,將來可用來消費,如乘車、購物等。
在管理方面,各區、鎮街均要配備分類和減量專職工作人員(區10人,鎮街3至5人),3月底前完成垃圾分類相關專職管理人員的培訓,6月底前,各區、鎮街要分批次完成轄區內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負責垃圾分類的專(兼)職管理人員和全體垃圾分類督導員的培訓。趙海濤說,垃圾分類督導員有點類似志愿者,高峰期在垃圾定點投放區域引導、宣傳。
如何做好收運處置?
既要保證垃圾不過夜,還要推動大分類體系建設
配套設施以及人員管理問題都解決了,關鍵還要建立分類垃圾的收運、處置體系。
垃圾直運模式免去中間停滯環節,確保垃圾不過夜、不發臭。市環衛處介紹,廈門今年將推動建設垃圾直運線路17條,涵蓋工礦企業、高校、居民的生活垃圾收運。目前,直運路線已進行線路標圖、定點、紙質地圖制作,正在落實電子地圖地理位置采集,引入智能APP管理方式,探索垃圾分類直運智能管理模式。
此外,廈門還將積極推動大分類體系建設,其中包括廢舊衣物回收體系、垃圾分類再生資源體系等。按照要求,全市每個街道辦事處都要建設一個覆蓋1000戶以上居民的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已有試點小區要擴大試點范圍和覆蓋人口。目前,全市有19個試點小區(社區),約12萬人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