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灣小區居民將廚余垃圾倒入社區發放的廚余垃圾專用垃圾桶
海滄率先啟用的分類垃圾桶
福建日報訊(記者 林澤貴 林世雄)垃圾分類事關生態文明建設大局。廈門自2000年被確定為全國8個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以來,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垃圾分類和垃圾不落地工作,提出了“2017年島內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和垃圾不落地,島外擴大試點、逐步推開”的總體要求。
具體來說,到2017年8月底,島內思明、湖里兩區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2017年底,集美區、海滄區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40%以上,同安區、翔安區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30%以上,島外各區開展農村垃圾分類試點;到2017年底,全市市民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不低于85%。
“圍城之困”倒逼“垃圾革命”
伴隨城鎮化進程的逐步加快、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垃圾圍城”“垃圾下鄉”成為城鄉發展的“痛點”。
廈門也面臨著垃圾圍城的威脅。目前全市日均生活垃圾量已接近5000噸,后坑、翔安和海滄三個垃圾焚燒廠每天可以焚燒1800噸的生活垃圾,剩余的生活垃圾直接填埋。位于翔安東部固廢中心的垃圾填埋場2008年投入使用,規劃使用“壽命”30年,但在使用了8年后,預計明后年就將被填滿。
梳理垃圾處理鏈條,一般有收集、運輸、轉運、處理4個環節,而垃圾分類是優化垃圾處理鏈條的重要環節。在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方面,廈門市堅持科學籌劃、循序漸進、蹄疾步穩,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與清潔直運相結合理念,推動源頭、中端、末端處置分類的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部門協作、全民參與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機制,垃圾分類工作逐漸步入了良性軌道。
目前,廈門市已在思明區的鼓浪嶼、瑞景社區,集美區的濱水小區、海鳳社區,海滄區的天湖城小區,翔安區的美地雅登等島內外19個小區(社區)開展了垃圾分類試點,約12萬人參與。接下來,廈門市還將積極推動大分類體系建設,其中包括廢舊衣物回收體系、垃圾分類再生資源體系等。按照要求,全市每個街道辦事處都要建設一個覆蓋1000戶以上居民的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已有試點小區要擴大試點范圍和覆蓋人口。
根據《廈門市環境衛生和垃圾處理三年提升行動方案》和《廈門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方案》,到2020年,市民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不低于95%,思明、湖里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75%以上,集美、海滄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60%,同安、翔安達到5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打造全程分類體系
居民自覺是關鍵
開展垃圾分類,主要就是要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已被視為提升城市承載力和宜居度、助力廈門市建設“五大發展”示范市的必由之路。
垃圾分類說起來簡單,實際操作卻頗為復雜。2000年6月,廈門跟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廣州、深圳等一起,被確定為全國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一批試點小區應運而生。但是由于末端處理設施不完備、分類收運體系未建立,導致居民在家中的垃圾分類成了無用功,挫傷了試點小區居民開展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因此在較長一段時間里,試點小區的垃圾分類成效并不理想。
近年來,通過持續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垃圾分類處理廠和餐廚垃圾處理廠等環衛基礎設施,廈門市具備了一定的垃圾分類末端處理能力。據廈門市市政園林局介紹,目前廈門市已經建成1座垃圾分類分揀廠、3座垃圾焚燒發電廠、1座餐廚垃圾處理廠、1座垃圾衛生填埋場,正在進行東、西部垃圾焚燒發電廠的二期建設。根據計劃,今年還要再建成1座工業廢物綜合處置中心、兩座大件垃圾處理廠,屆時將具備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末端處理硬件條件。
2014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市市政園林局的統籌協調下,廈門市重啟了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思明、湖里、海滄三區開始實施,集美區也于2015年11月確定了垃圾分類試點小區。2016年,廈門市提出要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還出臺了工作方案和管理辦法。
與以往的試點不同,廈門市這一次的試點除了鼓勵市民參與到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類工作“前端”中來,也進一步提升垃圾分類的“中端”轉運能力和“末端”處理能力,從清潔樓改造、運輸車輛配套、終端分類處理入手,加大投入,打造全程分類收運、處理體系。
在“中端”垃圾轉運方面,廈門市目前已建立了17條垃圾分類直運線路和26條餐廚垃圾收運線路,涵蓋工礦企業、高校、居民小區生活垃圾收運等方面,部分實現餐廚垃圾、生活垃圾分類運輸,車輛轉運過程中嚴格密封加蓋并及時清洗,著力解決沿途“跑冒滴漏”的問題。而且,直運路線已經進行線路標圖、定點、紙質地圖制作,正在落實電子地圖地理位置采集,引入智能APP管理方式,通過手機就能知道收運車行進狀態,讓垃圾收運過程能精準對接。
下一步,廈門市還將進一步擴大垃圾分類直運范圍,規劃出更多的線路,各區也都將對現有的垃圾運輸車進行升級改造,如升級為更先進的勾臂式垃圾車,并配套垃圾桶,實現“桶車對接”。針對不同類別的垃圾,還要配備專門的垃圾運輸車,如廚余垃圾運輸車、有害垃圾運輸車等,垃圾運輸車要求密閉環保,基本解決“跑、冒、滴、漏”問題。
在“末端”垃圾處理方面,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將分門別類進入不同的處理廠進行處理。據了解,廈門市已經有動物無害化處理廠、瑞科際再生資源示范場、工業危廢處置中心等多家分類垃圾處理場所,來專門處理不同種類的垃圾,目前完全能夠滿足不同種類垃圾的處理任務。
此外,廈門還將加快推動垃圾分類法制建設,引導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由規范化、制度化向法制化進步。
“這袋是廚余垃圾,放綠色桶;這袋是牛奶瓶、塑料罐,放藍色桶;這袋是掃地的塵土,放橙色桶。”每天早上8點,家住海滄天湖小區12號樓的黃阿姨都會提著3袋不同顏色的垃圾來到樓下的垃圾分類點,小心翼翼分類投放。時時處處按類把垃圾分好,已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實施垃圾分類,不能靠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一頭熱’,居民積極主動配合是重要一環,甚至可以說是源頭性、基礎性環節。”在海滄區城管辦副主任周沙鵝看來,居民按要求在家中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并投放,接下來的分類收運、分類處理、分類利用才能有效進行,否則會大大增加后續環節的工作量和成本。他表示,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工程,應回歸居民主體,“依靠每個家庭的習慣來形成對整個社會的約束,比政府直接的宣傳發動更為有效”。
記者在對廈門多個小區調查后也發現,試點小區的垃圾分類稍微好點,非試點小區就十分不理想,垃圾分類的參與率非常低,路邊垃圾桶更都是“大雜燴”。家住思明區長青北里的蔣女士坦言,每次被兒子詢問垃圾該放哪個桶,她都答不出來,“從小到大,都沒有人跟我介紹過垃圾如何分類”。更有市民認為,垃圾分類與己無關,“反正也不會被罰款”。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各區都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勵、吸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在湖里區的試點小區,垃圾分類督導員定時定點督導小區居民正確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登記積分、發放獎品,還通過入戶宣傳、設點宣傳、電話宣傳、現場巡查宣傳等多種方式向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海滄區采取發放積分卡積分的方式鼓勵居民實行垃圾分類,還在每周六下午由區屬國有企業在小區以市場價格進行可回收物回收,為居民提供便利;集美區“互聯網+”的模式在小區內開展垃圾分類,居民通過手機APP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參與垃圾分類及積分活動;思明區也在試點小區搭建了智慧社區平臺,形成了垃圾分類積分管理系統,并在鼓浪嶼全島鋪開垃圾分類,島上居民參與率達到80%。
廈門市垃圾分類管理中心垃圾分類科科長趙海濤說,采取積分兌換獎品的方式鼓勵市民,取得不錯的效果,今后更多社區將借鑒這一方法。此外,環衛部門還考慮參考外地先進城市的“綠色銀行”模式,如有效進行垃圾分類可增加積分卡分數,將來可用來消費,如乘車、購物等。在管理方面,各區、鎮街均要配備分類和減量專職工作人員(區10人,鎮街3至5人),3月底前完成垃圾分類相關專職管理人員的培訓,6月底前,各區、鎮街要分批次完成轄區內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負責垃圾分類的專(兼)職管理人員和全體垃圾分類督導員的培訓。趙海濤說,垃圾分類督導員有點類似志愿者,高峰期在垃圾定點投放區域引導、宣傳。
為了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廈門還將讓垃圾分類走進各個學校的課堂,從一個孩子來帶動一個家庭。除了在學校的課堂上鋪開垃圾分類工作,廈門市旅游局、市商務局也要指導督促各旅行社、酒店、家政公司完成導游、酒店服務員、保姆的垃圾分類培訓。
此外,廈門將加大配套垃圾分類的硬件設備,并對分類垃圾開展考評工作。對于垃圾分類,今后廈門還將設立投訴監督平臺,接受市民線上實拍舉報違規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