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宮內其中一塊西洋人物浮雕圖案為馴獅圖,獅背上是香爐,造型可謂中西合璧。
海西晨報訊(記者陳雅玲)日前,同安區文體局、區博物館工作人員為石潯昭應廟、正一宮、張鳳征墓、葉清標墓四處廈門市第三批涉臺文物古跡豎立標志牌。加上這四處文物古跡,目前同安區已有市級涉臺文物古跡22處。
據統計,目前同安全區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共有500多處,被公布為各級文保單位的共有67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7個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7處,涉臺文物古跡22處,全部立有文物保護標識碑。
正一宮又稱玄壇宮,位于祥平街道西溪里霞路街,始建于明嘉靖,清道光重修,1980年、2000年翻建,磚木石結構。近年來,臺灣香客多次前來進香,兩岸宗親多次開展民間文化交流。
正一宮在民間也被稱為清代閩南石雕藝術大觀園。走進正一宮,映入眼簾的精湛石雕頗為引人注目能,外壁的兩件西洋浮雕極為珍貴、特別。浮雕中的西洋人高鼻深目,戴羽飾軟帽,身穿歐洲中世紀騎士甲胄筒靴。
同安文史專家陳金城曾在《同安名勝古跡》中將這兩邊的浮雕稱為“西洋馬戲團演出圖”。其中,左邊的浮雕為馴獅圖,為青石原色;右邊的浮雕為洋人馴象并表演魔術圖,為彩色。獅、象背上分置著花瓶、香爐,造型可謂中西合璧。背景有山有樹,人獸均雕得栩栩如生。
陳金城認為,中國宮廟以洋人生活形象作裝飾,也印證了在清嘉慶、道光年間,中外文化交流已有相當規模,且當時已有西洋馬戲團來廈門港和閩南沿海府縣演出,并深受中國民眾士坤歡迎、喜愛,否則,民間石匠們就不會在莊嚴的廟宇壁墻上雕上洋人浮雕,“這兩件洋人浮雕藝術品保留至今已一百多年,堪稱同安地區無價之寶”。
廈門市博物館的鄭東老師表示,目前廈門地區的宮廟中尚有保存西洋人物石雕的現象極為少見,“據不完全統計,應該不超過5處。”同安文物部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同安轄區內的宮廟中,僅正一宮尚有保存西洋人物浮雕。 |